本報記者林華維(中)、周妍(左一)在甘肅省東鄉縣扶貧車間采訪。
報道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易地搬遷扶貧,我們用了“幸福”“自信”“希望”這3個關鍵詞來作為小標題的題眼。為何?
搬遷,易地要新建的不僅有住房、學校、醫院、廠房等,還有從大山里搬出來的群眾的內心世界。與10多名搬遷群眾聊下來,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們幸福的笑容,自信的態度和充滿希望的眼神。
37歲的東鄉族婦女馬阿西果。搬遷前,她沒有工作,在家撫養孩子,全家的收入就靠在外打工的丈夫。2019年7月,馬阿西果進入達板鎮鳳凰山聯合扶貧車間,學會了做帽子、衣服的所有工序,每個月能掙三四千元。在一次服裝技能大賽上,她還獲得了第一名。當我們采訪另一位東鄉族婦女時,馬阿西果還大方地當起了“翻譯”。
69歲的白永忠,原來住在高門村楊家社,那里山高坡陡,山上沒有水,村民一年到頭也舍不得洗一次澡。現在,白永忠一家人不花一分錢住進了一套四房兩廳兩衛的房子。生活方式突然改變后,諸如熱水器不會用等小問題,都由社區幫扶干部上門服務,他們手機24小時待命,從不抱怨。白永忠說起社區干部的溫暖,笑意藏不住。
還有48歲的馬哈力麥和她的同事們。馬哈力麥在方大騰達服飾扶貧車間上班,月收入在2500元到3000元。車間里的40多個婦女剛來的時候,與人說話都是低著頭,現在她們面對陌生人一點也不局促,第一次拿到工資時,還利用午休時間包車到縣城去購物,有的給孩子買文具,有的給父母買衣服。龍泉鎮黨委書記楊志君說:“東鄉族婦女原本家庭和社會地位比較低,如今有了穩定收入,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時隔半年之久,一張張動人的臉龐常常在記者的腦海里劃過,尤其是他們眼神中傳遞出的力量。作為記者,我們不僅關注客觀世界的發展,也關注內心世界的改變。與時代同頻,與基層共情,才能將理與情傳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