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經過多年努力,全州8個縣市先后實現脫貧摘帽。如今正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不松勁、不歇腳,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農牧民分享組織振興紅利
甘南州堅持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推動組織振興,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從基層組織、基本制度、基礎工作抓起,推動支部工作規范運行,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要求,探索建立“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致富能人+農牧民群眾”的發展模式,碌曲縣尕秀旅游帳篷城、臨潭縣高原夏菜種植加工基地、舟曲縣從嶺藏雞養殖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入運營,讓農牧民充分享受到組織振興帶來的紅利。組織實施甘南州萬名本土人才扶貧計劃,著力培訓鄉土人才,傾力打造“走不掉”的人才隊伍。
千余名干部下沉駐村
深度貧困問題解決后,甘南州繼續弘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優良傳統,持續開展“抓脫貧、奔小康”攻堅行動。
“山大溝深不漏一戶家庭、山高路遠不漏一頂帳篷、山重水復不漏一個群眾”,甘南州累計組建160支脫貧攻堅突擊隊,接續選派317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1039名干部下沉駐村工作,推動最強組織力量、優秀年輕干部、專業技術人才向脫貧攻堅主戰場集聚,引導黨員干部在生態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領域建功立業。大力實施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清理不符合任職資格的村“兩委”成員149名,調整撤換村黨組織書記37名、村委會主任29名,全州425個村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擇優儲備培育2790名村“兩委”后備干部,為脫貧致富帶頭人提供了源頭活水。全州662個行政村消除了集體經濟空白,309個貧困村實現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村級積累均達5萬元以上。
傾力打造生態文明小康村
甘南州把“環境革命”作為先手棋,推動形成“黨員干部帶頭干、各族群眾跟著干、黨群聯動一起干”的工作格局。全州3600多個黨組織和65000多名黨員干部宣戰“臟亂差”、劍指“慵懶散”,做到整治環境與鍛煉干部并重,實現了“全域無垃圾”。
甘南州各級黨組織團結帶領干部群眾,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主陣地,開工建設總投資100億元的1003個環境友好型、紅色旅游型、生態體驗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產業型、黨建示范型生態文明小康村,加快建設以尕秀村、朝勿村、廟花山村、力賽村、博峪村為代表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和特色旅游專業村,其中尕秀村被人民網評為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49個“美麗鄉村”樣板村,并獲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獎,朝勿村入選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廟花山村榮獲甘肅省鄉村民宿精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