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調劇《村里來了個冒失鬼》、話劇《壓艙石》、粵劇《風雨騎樓》等26臺大型劇目在第十屆廣西戲劇展演上密集上演,讓廣西南寧市民過了一把“戲癮”。此次展演匯集了近年廣西舞臺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廣西舞臺藝術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從人民中汲取創作靈感,書寫人民偉大實踐,同時也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大餐。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藝術處處長邱玉紅介紹,展演劇目緊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反腐倡廉等熱點主題,山歌劇《股份農民》、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等作品源自現實生活,富有生活氣息,壯劇《牽云崖》等作品來自于民間傳說,音樂、舞美都極具民族特色。
現代桂劇《赤子丹心》取材于從廣西走出去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的先進事跡。該劇總導演、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說,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創作組詳細了解黃大年生前的工作環境及事跡,追尋他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的足跡,努力塑造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形象。
歷經三代黨支部書記,燃燒3.2萬根蠟燭,用壞336支電筒,打鈍2000多根鋼釬,經過24年的艱苦奮斗,終于鑿通460米長的隧道……大型情景壯歌劇《天夢》反映了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立屯戰天斗地的真實經歷。“看到當年開山的故事在舞臺上重現,感到很激動。”道念村團支部書記趙榮新說,立屯人正把“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用到脫貧攻堅中,村民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發展鳳梨等水果種植,開展鄉村旅游,日子越過越紅火。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彩調劇《村里來了個冒失鬼》聚焦脫貧攻堅主題,講述了被視為“冒失鬼”的大學生村官牛鐵戈以鄉村振興為己任,到貧困山村發揮特長,扶貧幫困,促進村干部和村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故事。國家一級導演、廣西劇協名譽主席龍杰鋒說,《村里來了個冒失鬼》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展現了廣西人民熱情、勤勞、質樸、爽朗的性格,謳歌了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做出突出貢獻的基層干部。
邱玉紅介紹,此次展演秉承文化惠民宗旨,大部分演出場次的門票價格低至10元,普通群眾也能走進劇場欣賞到高水平劇目。除了集中展演,“民族戲苑”周末劇場等通過駐場常態化演出的方式,向廣大市民展示舞臺藝術精品劇目,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張虹表示,廣西大力實施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藝精品工程舞臺藝術項目、廣西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優秀劇本扶持計劃項目等,不斷推動精品劇目創作演出。張虹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服務人民。廣西每年開展“戲曲進校園”“送戲下鄉”等近萬場文化惠民演出,為群眾獻上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不斷提升百姓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