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第一書記 毛鑫
到村時間:2015年10月
在村里的臨時住房里,毛鑫(右一)指導女兒做作業,她的母親和兒子在床上玩耍。新華社 發
前些天,記者要和我聊聊二度駐村的故事,我卻忙到夜深人靜,才有時間梳理駐村戰貧以來的點點滴滴。
8月一直是馬不停蹄的節奏,忙到鼻竇炎中耳炎同時爆發,半邊腦袋疼到要炸,擔心再拖下去要影響工作,只好到醫院治療。幸好,女兒已放暑假,才10歲的她忙完作業還能帶弟弟玩耍。
從南寧市興寧區到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馬山縣,5年內連續在兩個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我,為了兼顧扶貧工作和家庭,堅持將第一書記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責任同時扛在肩上,竭盡全力戰斗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2015年10月,我主動報名,從南寧市司法局來到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那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那筆村,我帶領當地村民另辟蹊徑,從無花果著手開發特色產業,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全村47戶貧困戶實現脫貧,那筆村實現整村脫貧。而我,也從一個燙著時髦卷發的城里姑娘,變成了頭發越剪越短、跟大家打成一片的第一書記,變成了村里的大管家。村民婚喪嫁娶,什么困難雜事,啥都找我問、找我管;我每天風風火火忙得起勁,高高興興為村民們張羅。
2017年11月,第一任駐村圓滿結束,我獲得了“自治區優秀第一書記”的榮譽,這是對我兩年戰貧莫大的認可和鼓勵。當組織上問,是否考慮換個村再戰一程?我當時因為有了那筆村的駐村經驗,內心自信滿滿,更覺得義不容辭,主動挑起了深度貧困村——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第一書記的重擔。
從一般貧困村來到深度貧困村,工作環境有著巨大的落差。記得第一次從南寧來龍開村時,3小時的路程中有一半時間,車都在“之”字形的山路上爬行。這條懸崖邊上的公路,從此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龍開村位于馬山縣加方鄉東北部,全村區域面積12453畝,耕地面積僅1384畝;“九分石頭一分土”,山多、地薄、水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全村建檔立卡戶多達179戶595人。正是這座石頭山,制約了龍開村的產業發展,也阻斷了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接近年底,最忙的時候,我懷孕了。
當時有人說,無論原單位還是村里,都可以借著高齡懷上二胎的理由,兩邊都別忙活了;還有人說,就算在村里宿舍躺著睡覺養胎,也沒事;更多的是村民議論紛紛,那個大肚婆,懷孕了干嘛還留在村里???
記得有一次,因為懷孕初期的各種反應,實在難以支撐,沒能及時交接工作。對接的同事一個電話打過來,直言不諱:“懷孕了怎么還硬扛?你想生二胎,又不愿意離開第一書記崗位,不是耽誤事嗎?”
我當時眼淚嘩嘩往下流,滿肚子都是委屈。當晚強忍不適忙好工作已經差不多10點,還劈頭蓋臉挨一頓訓。我忍不住哭著給愛人打電話訴苦,說不干了,明天就回去!
可那只是氣頭上的埋怨。第二天冷靜下來,我坐在床邊,想著如何厘清家庭和工作的矛盾:小家伙選在這個關鍵點來,簡直就是考驗我的;如果我放棄,收拾東西回南寧,估計寶寶出來后,都會笑話媽媽是個會哭鼻子的懦夫。
我深知,電話那頭的同事只是心直口快,扶貧工作一環套一環,每個環節都容不得耽擱,他這么說也是擔心我。想通了,我便下定決心:既然寶寶選在二度駐村的日子來到我身邊,寶寶都沒放棄我,我怎能放棄自己?我要做讓孩子佩服的母親,現在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寶寶在時刻陪著我、為我加油呢!
我選擇和當地黨員干部群眾一起咬緊牙關,全力啃下貧困的硬骨頭。村里缺水,一共27個屯,只有4個有水柜。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不到3年修了18個蓄水池,解決了村民吃水難題。
龍開村土地少,意味著無法連片種植,須因地制宜,在巴掌大的土地里,讓產出倍增。經過摸排梳理,我提出了發展養殖業、進行肉品深加工的扶貧道路,并和村干部們反復論證,確定了“3+1”的村級特色產業:“3”即肉牛、黑山羊、種桑養蠶,“1”即當地特產里當雞。
我又研究電商,把老百姓平時種的玉米、黑豆等,通過網絡銷售出去;原本不值錢的山里土貨,現在順著一條網線暢銷全國各地。村支書韋月光曾經感慨地說,看我剛駐村不久就挺著大肚子入戶調研,在一線沖鋒陷陣,著實把大家嚇到了,但我的努力與負責,也感動了許多“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大肚婆都這么努力幫咱們,咱們還有什么借口不奮斗?”
村民賺錢了,精氣神起來了,我雖奔波勞碌,卻一點兒不覺得辛苦。
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五個年頭,春節過后,為了集中精力打贏最后的脫貧攻堅戰,考慮到在消防工作的老公分身乏術,我干脆把68歲的母親、10歲的女兒和1歲多的兒子都帶到村里來,本來在南寧市區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轉學到了加方鄉中心小學讀書。
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愛人和我都常年不著家,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剛呀呀學語,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我記得有次回家,看見女兒假裝成熟長大了的樣子,忍不住辛酸落淚;第二是我父親去世早,母親含辛茹苦供我上大學,我成家后,她又離開老家來南寧幫我帶孩子??晌疫@一駐村就是5年,忙起來一個月也回不了家。這幾年把孩子丟給年邁的母親,我虧欠她太多太多。所以我說服了一家子,把母親、孩子都帶進了村里。把家安在村里,既能安心戰貧,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拼搏,給孩子言傳身教,兼顧在母親身邊盡孝。
現在,每天的24小時都像打仗,分秒必爭。早上6點起床,洗漱、吃早餐,先送女兒到學校上課,然后進屯入戶做扶貧工作,晚上再去接晚自習下課的女兒回來。
兼顧兩頭,我力求自己忙而不亂,絕不因帶著孩子耽誤職責。
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2017年11月至今,龍開村已經有142戶504人脫貧,建檔立卡戶目前僅剩4戶15人未脫貧。我連續兩次摘得“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第一書記”榮譽,又光榮地成為“南寧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5年,18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一個五谷不分的城里姑娘,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成長為一個做人做事實在、勇于擔當奉獻、內心超級強大的人。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的汗水和眼淚,經歷過失敗和成功,回頭看,無一不是滿滿的收獲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