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第8版
一心(真心)二公(公正、公開)三個會(村委會、黨員會、群眾會);一學(學習)二富(自富、他富)三理順(理順村務管理、發展思路、群眾情緒),這兩個“123”群眾工作法,是貴州省納雍縣原老凹壩鄉(現玉龍壩鎮)平寨村黨支部書記吳儒文自創的,是他長期從事農村群眾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因為有了這個群眾工作法, 吳儒文把昔日的軟弱渙散村成功“升級”為全國文明村。也是因為這個群眾工作法,吳儒文被納雍縣委聘為縣級“農民講師”,從田間地頭、農家院落一直到省委組織的培訓班,吳儒文都在講述他的群眾工作法,至今已巡講1700余場,聽眾20多萬人次。
“一心二公三個會”,贏得老百姓的口碑
“村民敬人情,不敬漢子。村官微,但肩負責任重,村官小,但受力面積大,所以村干部要用真情和感情做事,將心換心,凝聚人心。”這是吳儒文總結的群眾工作經驗。
他把干事創業的著力點全部放在關注民生上。啟動校改工程,落實新農合,為老黨員、軍烈屬、退伍軍人、特困戶、五保老人發放慰問金,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生產生活難題,修通村級公路,開挖水井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件件有著落,事事得民心。
“村干部辦事,不但要公正,還要公開,老百姓才能信服。”吳儒文這樣說,也這樣做。在村級項目的實施中,他安排村民代表具體落實,自己從不插手,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先帶頭不做。
每做一件事情,他都會做好筆記;對村級大事,總是先要在村務公開欄內向群眾公開。同時,在與村民交流的過程中傳遞給群眾,讓村民都知曉。對村級大事實行“一事一議”,每月定期公開村務財務,接受群眾監督。
公正,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公開,換來了群眾的真心。村民不管大事小事,總愛找村干部商量解決,樹立了村支“兩委”在群眾中的威信。
“村支書一定要當好‘家’,要組織開好村委會、黨員會、群眾會,充分發揮民主,充分發揮集體智慧。”這是吳儒文的當“家”理念。
比如搞低保,吳儒文善用民主集中制。組織村干部、黨員、農民代表等召開會議,安排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報送本組該享受低保的人員名單,并要求認真排查,出了問題一律由組干承擔,村“兩委”只負責組織人員進行集體審定和向群眾公布。使得該享受低保的一個不少,不該享受的一個也沒有擠上來,群眾非常滿意。
“爭金杯銀杯,不如爭個好口碑。村干部要把心貼近群眾,會換位思考;當村民有事找你時,不管是什么事情,你都要有求必應;群眾有事或有困難,你要第一個先站出來,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群眾的口碑比電視打廣告厲害。只有群眾滿意,你才有好口碑。”這是吳儒文的工作理念。
“一學二富三理順”,打開農村致富的路子
“在一個村,村支書既是村官,是管事,更是‘土律師’。”吳儒文這樣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為此,他堅持不斷學習。既學交通法、婚姻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又學實用的民事糾紛調解知識。群眾都知道他善學、好學、博學,因此,只要鄰里有糾紛,便會“請吳支書幫忙解決”。
為了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服務群眾的實際工作中,他幾乎跑遍了納雍所有鄉鎮,還到深圳、浙江等地,幫助本地外出務工的村民“打官司”,為群眾挽回1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帶領百姓致富,把干事創業當成帶頭發展的第一責任。”這是吳儒文的座右銘。 2007年,他帶領村民到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參觀桃樹林,回來后,立即流轉土地,一個星期就連片種了886畝黃金梨。又在林下種植經濟作物,形成“果+X”發展模式。積攢了一些資金后,他又帶領村民發展農家樂,每天能接待100余人,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土地的合理流轉,“果+X”模式的實施,讓平寨村的每一分土地長出了“黃金”。一個集經果林、中藥材、蔬菜、烤煙等多種科學化種植的“示范村”讓村民的人均收入不斷翻番。
“村級組織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有工作都需要理順。”這是吳儒文對村級組織工作的心得體會。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吳儒文多方籌措經費,修建了辦公樓,配齊了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電腦等設備,他說:“陣地功能齊全了,才能更好地為老百姓辦事。”他嚴格抓班子作風建設,大力整頓村級班子成員不作為、亂作為和吃拿卡要現象,要求村干部做到村民進門一張笑臉、一杯熱水、一支香煙的“三個一”服務,盡心盡力為民辦事、為民解憂。
“作為村干部,要熟悉村情,掌握本村的優勢,了解自身的不足,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吳儒文經常與農戶座談,了解群眾的需求,聽取群眾想法,結合群眾的特長動員群眾發展生產。“適合賣豆腐的就做豆腐、適合殺豬的就賣豬肉、適合扎紙火的就扎紙火……”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一戶一品”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平寨村漸漸形成了氣候。
“工作完成得越好,越不費力,完成得越不好,就越費力。要干好村級工作,關鍵是要理順群眾情緒。”這是吳儒文做群眾工作的心得。工作中,他總是站在群眾立場上思考問題,理解群眾,體諒群眾,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村民開會不積極,就改成請村民商量村級大事;安排村民做事效果不好,就改用征求群眾工作意見的形式,讓村民建言獻策,主動配合工作。這樣既做好了工作,又體現了對群眾的尊重,使全村上下一心,跟著村干部們一起謀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吳儒文的兩個“123”群眾工作法,源自基層實踐,經過群眾檢驗,通過他的不斷巡講,將彰顯出更加強勁的生命力,在更多的地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