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亨縣布依族村民在中華布依錦繡坊中從事刺繡加工。
晴隆縣建成的“阿妹戚托小鎮”,供易地搬遷農戶居住。
貴州省88個縣(區、市)中還有9個貧困縣沒有摘帽,還有30.83萬人沒有脫貧,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怎么打?
記者近日在黔西南州、安順市、畢節市等地采訪時了解到,該省聚焦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奮力沖刺90天,將4月到6月份作為脫貧攻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窗口期”,對“窗口期”內主動暴露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線扶貧干部,不予追究責任,全面打響總攻“殲滅戰”。
放下心中“包袱”,主動暴露問題短板
“建筑材料是4匹馬馱上來的,很不容易。”黔西南州晴隆縣茶馬鎮達土村拉務組村民韋建林指著芭蕉林中的一座蓄水池說,他們組的村民原指望在山上建一個高位蓄水池,解決長期困擾他們的自來水水壓不穩的問題。但是,去年村里已經建了65口小水窖、5處集中飲水點,配有管護人員14人,再上蓄水池項目,顧慮得不到上級資金支持,就一直沒有上報。
3月1日,黔西南州“窗口期”工作機制出臺,規定對主動暴露問題的不予追責。達土村第一書記韋鋼林抓住機遇,上報蓄水池項目,鎮村迅速成立專班,協調上級部門8萬元資金,并動員村民出工出力,只用了15天時間,蓄水池就建好了,即將向全組供水。
“吳賢才等12戶缺水”“吳文開家道路需要硬化”“吳升高家需要新修廁所”……這是一張黔西南州興義市洛萬鄉隴納村的問題整改表。駐村第一書記韋文軍說,沒想到一排查,之前還真有不少問題被忽略了。“3月份以來,我們挨家挨戶找問題,有問題不怕,就怕問題發現不了。最初排查的20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18個,剩下的2個也會很快解決。”
在黔西南州,類似達土村和隴納村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今年3月,在省委的統一部署下,全省組織系統開展三級督戰,黔西南州堅持問題導向,緊盯現有問題和短板,實施“窗口期”免責工作機制。“窗口期”內,除違規違紀違法問題外,對主動暴露工作問題的縣鄉村干部,一律不予追責。但對錯過90天“窗口期”的干部,下半年考核時將嚴肅處理。同時,開展補功課補短板、看措施看成效的“兩補兩看”評估制度,由組織部門牽頭每月下旬進行跟蹤評估,促使各級干部敢扛“炸藥包”,敢當“爆破手”,敢攻“硬碉堡”。黔西南州望謨、晴隆兩縣的相關負責人說,對于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問題,縣里不僅主動查,還獎勵群眾舉報,讓扶貧干部想捂也捂不住。
今年4月份,黔西南州的這一做法被推廣到全省。“脫貧攻堅到了最后總攻階段,全省上下奮力沖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在畢節市威寧縣督戰時要求,對“窗口期”內發現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建立部門、地方兩本臺賬、同步銷號,全面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短板,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不漏一項,解決的辦法和成效要經群眾簽字認可,張貼上墻,接受監督。
敢于自我“排雷”,壓緊壓實整改責任
“過去怕說地雷、怕說炸彈,現在自排地雷、自排炸彈。”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范華說,全州已動態排查暴露問題信息67317條,梳理歸納整改問題1222個,已完成整改1214個,為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順市紫云縣白石巖鄉在5月底各村完成自查、自糾的基礎上,鄉黨委又組織村與村之間進行“交叉看、回頭看”,共排查出258個問題,其中既有以前知道但因害怕問責而不敢上報的老問題,也有過去沒發現的新問題,目前已全面整改銷號。鄉長敖成領說,比如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就是一個新問題,為此鄉里通過整合資源,發展紅心薯等產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對接愛心企業,全鄉就業人數不降反升,2400個貧困勞動力實現人人有活干,戶戶有穩定收入。
納雍、赫章、威寧是畢節市的3個未摘帽縣,縣級部門70%的干部下沉到村,三縣共排查出6萬多個問題,整改了97%。還有少量的住房不安全問題,也定于6月30日前完成。畢節市委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顏嶺說,對基層解決不了的問題,由上級幫助研判解決。
“窗口期”工作機制促成了一些老大難問題的解決。比如,群眾醫保參保率不高的問題,以前干部因怕被追責,常常遮遮掩掩。望謨縣打易鎮黨委書記田太奇說,“窗口期”確定后,目前全鄉貧困戶參保率從83%上升到100%,非貧困戶參保率從56.9%上升到95%。
為確保“排雷”效果,貴州組織系統還部署開展掛牌督戰,組建省市縣三級聯合督戰隊699個,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問題整改。目前已經開展3輪督戰,發現問題5810個,已整改銷號4138個。
安順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彤表示,她每個星期都要去一次深度貧困縣紫云縣,下村指導扶貧一線干部既要看到具體問題,更要看到核心問題。赫章縣分管扶貧的副縣長譚喻也說,縣里干部經常下沉暗訪,對個別沒整改到位的問題給予預警。
真脫貧脫真貧的一項制度探索
貴州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負責人表示,省委明確提出,“窗口期”各級主動發現問題不追責,鼓勵基層全面查找問題、大膽發現問題,讓基層甩掉“包袱”,全面補短板、強弱項,以問題為導向全面“過篩子”,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確保脫貧攻堅質量高、成色足,成效真正經得起檢驗。很多基層扶貧一線干部也認為,設立“窗口期”機制發現問題、整改問題,這種做法是擠干脫貧水分、實現全面真脫貧、全面脫真貧的一個重要制度探索。
比如,變被動應付問題為主動發現問題。“窗口期”免責實施后,一些干部從過去回避矛盾、掩蓋問題的心態中走了出來,現在想的是“與其被動不如主動”“解決問題必先敢于暴露問題”,各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產業結構調整、防止因疫返貧等目標任務,讓一個個“潛水”問題浮出水面。
又比如,變事后問責為事中監督。過去,督查問責多,一票否決事項多,基層干部的頭頂就好比懸著一把利劍,擔心隨時會掉下來,心里都十分緊張。而現在的免責機制,強調的是事中監督,讓一線干部打消顧慮、放下包袱、即知即改、立說立行,工作追求也由過去的“一般化、過得去”向“質量高、成色足”轉變。
接受采訪的扶貧一線干部認為,問題是動態的、變化的,過去解決了的問題,可能因情況變化變成了新問題,“窗口期”免責規定,可以變靜態擱置為動態解決。比如,大批外出務工人員通過組織化就業幫扶,雖然都走出去了,但他們打工的崗位有沒有變化、收入有沒有下降,表格上未必都能體現出來。現在,他們主動電話跟蹤,根據外出務工人員的情況,對收入下降較大的及時調整崗位,從而使貧困人口清零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