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三穗的偏遠山村存在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現象,因農戶思想固化、對政策不理解、對未來生活沒有信心等原因,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面前猶豫徘徊。文中,深度貧困村巖門村的袁智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本已申請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到分房拿號一刻卻“變卦了”,經駐村工作隊反復作思想工作、并對配套政策落實以及后續幫扶政策的詳細講解后,終于搬出了深山,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十多天沒見嘍,再坐幾分鐘嘛,等會我送送你。”袁智方拉著第一書記陸德禮的手不舍地說。
“早上趕縣城開個會,順路來看看您,馬上要回村里安排工作呢。”陸德禮輕握著袁智方的手說道:“您現在搬遷到縣城了,很方便,我隨時都能來。”
年近古稀的袁智方是三穗縣雪洞鎮巖門村人,自己患有輕度肺結核,兒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就讀于黔東南職業技術學院,妻子在縣城打零工,生活十分艱難。
“他家太遠了,去他家的路都走不通,幾乎也沒有人去他家走動。”婦女主任楊金妹感嘆,“袁智方沒有電話,也就是陸書記耐心好,隔三差五就去一次。”
袁智方原來居住巖門村的老門坡半山腰,房屋周圍遮天蔽日。因為沒有路,得開車繞到隔壁的巴仙村塘龍組,從那里走小路上坡去,來回得兩小時,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這個‘憨憨’子,房子都給他安排好了,結果他退房了也不吭一聲。”一提起袁智方,小舅子付相倫氣不打一處來。
袁智方早在2016年就報名了易地搬遷,但就在分房拿號的時候他卻變卦了,退了房。
第一書陸德禮為他家易地扶貧搬遷操碎了心,聽說他家退了房,白天又見不著人影,當天傍晚又帶著駐村工作隊趕到了他家。
“我家幾十年的親戚都沒你們這兩月來得多。”袁智方看著駐村工作隊無奈地說。
駐村工作隊再次上門推心置腹的交談后,袁智方終于袒露了自己的心聲,自己年齡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家里田土沒人管,在縣城如何生活成了他的心結。
“老袁,這個顧慮你是多余了。”陸德禮會心一笑:“雖然您們進了城,脫了貧,但國家政策規定,依然是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進了城依然可以按程序申請低保,比農村低保高得多,您老婆子打工也方便,再說您兒子討老婆都要容易得多。”
說到這里,老袁突然噗呲的笑了起來:“陸書記真會說笑,曉得有沒有這個命哦,住在這窮山坡,怕是也沒得哪個愿意來,其他的都不管了,搬吧,明天我就是辦理手續。”
得到肯定答復后,陸德禮一行人興高采烈地告別老袁,順著微弱的月光相繼攙扶走到了巴仙村塘龍停車點,回到村上都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有的駐村隊員剛要洗漱就從隔壁傳來了一陣陣鼾聲。
那一夜,鼾聲如雷,如夢如醉。
2018年10月袁智方順利的搬入了彩虹社區2棟2單元102號房,袁智方及其兒子也按程序納入了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自己的身體逐漸康復,妻子在縣城實現穩定就業,兒子也即將從學校畢業,生活越來越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