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細群眾工作,就是要發揮好群眾“主人翁”作用,讓群眾真正成為村莊發展的受益者、鄉村治理的守護者。這是貴州省晴隆縣雞場鎮田壩村黨支部書記李祖堯的切身感受。
李祖堯從部隊退伍返鄉后,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投身家鄉建設發展。他心懷致富帶富夢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探索一條企業帶富、黨員創富、群眾致富的新路子。
李祖堯走村訪友,充分與村民座談,動員部分村民自籌資金,于2019年成立了田壩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高粱產業。先是打通3.9公里生產便道,盤活750畝撂荒地種植高粱,累計帶動村民增收150余萬元。2020年,在貴州省民政廳大力幫扶下,緊盯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李祖堯爭取540萬元種植辣椒1500畝,聚焦全村當時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到家家有產業覆蓋,戶戶有增收項目。2020年,村里累計發放土地流轉費75萬元、務工工資246萬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85萬元。這一來,村民的撂荒地變成了“黃金地”“聚寶盆”,真正讓村民成為土地租金的受益者、家門口的就業者、合作社創收的分紅者。
接著,村“兩委”開始了“三變”改革,把村民土地變為村民的股份、把村民變為股民、把村集體資金變為村民的股金,并首次在田壩村創建全民參與的股份經濟合作社。一是充分挖掘布依文化,于2020年12月投資166萬元建設特色布依民族白酒“布依小酒”酒廠,收購村民種植玉米和高粱,第一年年產值就突破300萬元。二是充分發揮田壩村地熱河谷土地優勢,2021年種植1000畝早熟玉米,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直接帶動村民增收200余萬元。全村產業年收入2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68萬元,現有固定資產超700萬元。根據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每年產業收入50%利潤用于分紅的原則,從2021年起落實股民分紅,讓村民真正成為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受益者。通過近四年的不斷努力,打通群眾增收致富路,真正摘掉了邊遠空殼村的帽子。現在,村民越來越相信村黨組織,越來依靠村黨組織,群眾工作越來越順氣了。體現最明顯的是,村民不僅僅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還積極推銷合作社產品,引進客戶購買合作社的產品,真正把自己當做合作社的主人翁。
村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村里全體黨員干部加強法律知識、政策精神的學習,還在用好村規民約上下功夫,讓村民成為村民自治執行者。村“兩委”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從嚴從細從實優化調整村規民約,讓村民自己修改村規民約、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同時,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放在重要位置,讓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此外,還采用“股權分紅+積分兌換”模式構建鄉村治理新模式,把文明積分轉化為村集體經濟股金,初步探索出一條鄉村治理新路子。
積分制管理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村風文明建設的主動性,群眾從“要我干”轉變成“我要干”。目前,田壩村先后組織開展了文明拼比10余次,評選出最美庭院58戶、好媳婦23人、好婆婆18人、和諧家庭44戶。
此外,為強化有效治理,村“兩委”充分發揮“三員”作用,讓村民成為網格化自治參與者。首先,推選德高望重的老黨員、離任村干部、退休教師、退伍軍人等作為聯戶長,堅持調解矛盾糾紛以源頭整治為主,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其次,發揮聯戶長作用,很多矛盾調解,聯戶長一出面,往往事半功倍,將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建立完善由村民調解委員會、聯戶調解小組、村民調解員三級聯動的人民矛盾調解體系,做到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便有矛盾糾紛調解員。在近年來“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運行中,田壩村未發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獲得黔西南州法治示范村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