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巡游。(白沙鎮人民政府供圖)
11月30日晚上7點半,廣西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河上再現“金龍巡游”。一條由75張竹筏連接而成的“金龍”在河面上游弋而過,煙霧縈繞,如夢似幻。“‘金龍巡游’是我們村的‘金字招牌’,今年國慶期間開始對外試運營,截至目前共收入27萬余元。”提起“金龍巡游”項目,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封志偉笑開了懷。
一筏一槳游詩畫,一里一境夢回廊。人稱“小漓江”的遇龍河是漓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河畔坐落著一個與河同名的村莊遇龍村。靠水吃水,遇龍村借水生金,讓自然“活水”變為發展“活水”。
“2000年的時候,幾個游客來到我們村,說這里山清水秀的,如果能坐竹筏漂流就好了。”封志偉回憶道,村“兩委”根據游客的建議,去附近的靈川縣拉回來5條竹筏,村里的竹筏漂流就是從這時起步的。
看著竹筏,村民們卻有疑惑:“竹筏就是一種交通工具,怎么能帶大家致富?”為了讓村民放心,封志偉帶著村“兩委”干部成了第一批竹筏工,“每天都能劃5-8趟,一天最少收入400元。村民看到收益好,在家門口就業又方便照顧家里,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筏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遇龍河竹筏漂流項目呈規模化發展,漂流里程由最初的5公里拓展到40余公里,村里的竹筏數量從最初的5筏逐漸增多到3000余筏,竹筏漂流成為了遇龍村的主要產業,帶動了農家樂、民宿、苗木、農副產品以及鄉村旅游導覽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遇龍村人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
小竹筏為村民們帶來了穩定增收,但封志偉并不滿足。2014年,為了進一步擦亮遇龍村旅游產業名片,封志偉與村里的黨員干部商討后,提出舉辦“巨龍巡游”的設想。時任村委會主任的朱繼權回憶:“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創新活動形式。經過十多次的會議商討,最終決定結合我們遇龍村的‘龍’文化,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巨龍巡游’。”
這一設想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村“兩委”也開始分頭制定活動策劃、邀請專家商議,黨員干部帶頭籌集資金12.8萬元,并由黨員筏工與熱心村民自發組成一支3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為活動義務助力。2014年七夕節當日,一場盛大的巨龍巡游表演在遇龍河河面舉行,村“兩委”帶著大家精心設計和制作的龍頭和龍尾,組織村民們將竹筏串聯起來,組成一條長達數百米的巨龍,在河面上蜿蜒巡游。這一創舉吸引了國內外將近5萬名游客。
如何變流量為銷量、讓村民乘上“巨龍”騰飛?遇龍村通過成立陽朔遇龍金色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巨龍巡游”項目進行改良,將龍頭龍尾和龍身融入了LED燈光效果,創新推出遇龍河“金龍巡游”夜游項目,抓住文旅融合發展契機,在春節、端午、七夕、國慶等重要節慶日,先后舉辦了20余次活動,增加經營性收入超200萬元。
“今年春晚你看過了沒?我們的‘金色巨龍’在春晚舞臺上露臉了!”封志偉激動地告訴記者,隨著遇龍村“金龍巡游”知名度越來越高,村里決定將此活動常規化。“此前,我們只在重要節慶日才會舉辦巡游活動。今年我們開始定期巡游,形成一個長效品牌。”
于是,白沙鎮以參股形式吸收16個村(居)經濟合作聯合社190萬元成立公司,對“金龍巡游”項目進行管理運營,并于今年國慶期間開啟試運營,市場反應熱烈,國慶期間一票難求。項目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吸引了本土人才的回流和外來人才的入駐,打造出“傳說遇龍”大型實景演出、“音樂村”高端民宿、遇龍河本土音樂專輯等。同時,該項目帶動遇龍河周邊300余家餐館飯店、民宿酒店不斷發展壯大,旅游消費產值近10億元,形成“人流量”向“客流量”“含金量”加速轉換的強勁態勢。
本報記者 尹丹丹 通訊員 李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