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趨勢。沽源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壩上地區。“壩上”的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寒冷、多風、干旱,地廣人稀,經濟基礎普遍薄弱。因此,該地區農村的智慧農業發展,相較于平原地帶農村,有其特定的優勢與不足。筆者以迎春村為切入點,通過田野走訪、入戶訪談、梳理檔案等方式,針對壩上地區發展智慧農業提出了四條建議。
首先,要重視示范帶動作用,提升農民主體意識,不斷擴大應用規模。做好宣傳推介,并通過開展智慧農業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出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智慧農業指南等方式,讓更多農業企業家、小農戶全面了解智慧農業,充分發現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農業的好處,進而主動由傳統種植轉到智慧農業。
其次,要制定特色發展規劃,構建統一管理標準,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好政府的規劃引領作用,探索制定適合河北壩上農村的家庭農場、小農戶的特色模式。構建管理標準,由農業管理部門、各龍頭企業等共同編制智慧農業生產中的質量標準、數據標準等。此外,還要妥善靈活提供信貸金融支持,豐富資金投入和收益模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國家關注的重點領域。
再次,要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增強科技人才支撐,持續完善土地制度。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作用;構建健全的大數據體系,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和共享機制;完善數字預提取和處理技術,實現數據的高效整合利用。重視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大對關鍵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加強對農戶的日常指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結合壩上地區實際,探索優化土地流轉制度,構建盤活利用閑置土地的體制機制,把土地要素供給與智慧農業發展需求匹配起來。
最后,要挖掘潛在可用資源,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多向探索振興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通過智慧園區的綠化、亮化、美化,開發園區在蔬菜種植以外的旅游觀賞功能,增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嘗試打造產業鏈級甚至生態級的“透明農場”,打通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環節,增強互聯互通和交流協作,提高資源利用率。 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迎春村黨支部副書記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