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天里,走進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王輦莊鄉東白道子村,通到家門口的水泥路干凈整潔,一排排新建的民居整齊排列,廣場邊的宣傳欄里張貼著環保知識和文明村規的海報,不時引得村民駐足……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描繪出和美的冬日鄉村圖景。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路邊雜草叢生、到處是樹坑,現在不僅硬化路通到了家家戶戶,四季常青的苗木冬天也好看。”說起村莊的變化,東白道子村黨支部書記高玲臉上洋溢著幸福。如今,她家里還住上了新建的房子,院子寬敞明亮。“這生活城里人都羨慕呢!”高玲說。
近年來,古冶區以國省干道沿線環境整治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聚焦凈化、序化、美化、綠化、亮化、文化建設等重點任務,開展“六治六化”專項整治行動,對205國道、遷曹公路及其沿線5個鄉鎮27個村莊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行動,按下鄉村風貌改造提升“加速鍵”,不斷刷新鄉村“顏值”,繪就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畫卷。
“村里事”變成“家里事”
“以前我每天都乘坐210路公交上班,上車經常是一身灰。”在卑家店鎮劉莊村村民胡慶久的記憶里,大家出門回家常常都是“灰頭土臉”。劉莊村位于卑家店鎮,緊鄰205國道,以前沿線環境未治理時,運輸貨車經過時常揚起陣陣沙塵。“遇到下雨天,出門就得深一腳淺一腳,出行特別困難。”胡慶久說。
2021年,劉莊村積極響應古冶區國省干道沿線環境整治號召,大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綠色劉莊。不僅推動水、路、暖以及垃圾、污水、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補齊道路、亮化、綠化、公共服務場所、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短板,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標準、高質量、可持續。
“一時美”容易,守住村莊“時時美”不容易。劉莊村以村“兩委”班子為“領頭雁”、黨員干部為“沖鋒隊”、廣大群眾為“主力軍”,緊盯“臟、亂、差”等難點、堵點問題,聚焦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村組道路等重點區域,全力消除衛生死角。
“在提升環境的同時,村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劉莊村黨支部書記王景林向記者介紹,發動黨員群眾主動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當中,是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長治長清的關鍵。
劉莊村村民養成了好習慣,習家套鄉西街村也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推動群眾積極性。
“請大家拿好清掃工具到小廣場清掃。”只見西街村黨支部委員左志峰打開手機講話,村中的喇叭便發出了聲音。“現在有什么事我都可以操作手機,實時觀看村里的攝像頭,或者用喇叭和村民溝通,很多原來需要開會、入戶、實地檢查的工作,在手機App上就能辦,真是方便多了!”左志峰說。
現在,西街村每個月還會定期開展垃圾分類、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村民的衛生意識,做到把“村里事”變成“家里事”,凝聚起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形成“人人參與、戶戶清潔、家家和美”的和諧氛圍。
如今,古冶區逐漸構建起多元融合的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實現聯防聯動、數字監管,通過建立線上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等平臺,設立“線上網格員”“義務監督調解員”等崗位,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為鄉村治理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庭院美”點靚“鄉村美”
在東白道子村,高玲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她家的小院。柴草整齊地碼放在角落,農具也都擦拭干凈,擺放得整整齊齊。盡管大部分蔬菜已經收獲,院子里小菜園的菜畦依舊劃分得清晰規整,不大的院子被高玲拾掇得整潔、漂亮。“我還特意在院子里種上了耐寒的花卉,臘月天里看著也喜慶。”她告訴記者,自從開展美麗庭院評比活動后,大家都想辦法扮靚自家小院,垃圾不亂丟了、花草瓜果種起來了,家家都養成了好的衛生習慣。
西街村村民哈志紅則用陶罐和各種盆栽裝飾著自己的家。“美麗庭院的活動開展得太好了,不僅環境變美了,生活也增加了不少樂趣。”哈志紅一邊笑著,一邊向記者展示自家客廳的裝飾:白瓷磚鑲嵌的墻壁、能越冬的常青樹、碳化木長廊、秋千藤椅等都給庭院增添了不少生活氣息。
“我們還組織村民到美麗庭院、精品庭院示范戶家中進行觀摩學習,通過互學、互看、互評,營造互比互促、全面提升的創建氛圍,用‘庭院之美’點綴‘鄉村之美’。”左志峰向記者介紹,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依托,西街村積極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引導村民扮靚自家庭院。截至目前,全村已打造美麗庭院370戶,精品庭院126戶。
據了解,古冶區以“人美”為核心,全域開展農村家庭美麗庭院創建活動,鼓勵村民充分利用閑置建筑材料、農用器具、生活閑置物品等進行游園、菜園、果園等特色庭院創建。從黨員到群眾,形成了人人想創、戶戶參創、村村爭創、互比互促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該區已創建美麗庭院25665戶,精品庭院6398戶,其中5戶院落入選“美麗河北·百優美麗庭院”。
“促發展”還需“產業興”
一進臘月,王輦莊鄉的溫度一天冷過一天,但小菜園村村民劉夢喜家的大棚里一片生機盎然。黃瓜棚里,蔥蔥郁郁的藤蔓相互交織,一個個頂花帶刺的翠綠黃瓜隱藏其中;另一個大棚內,陽光穿過棚頂的塑料膜,圓潤飽滿的西紅柿閃耀出誘人的光澤,空氣中彌漫著西紅柿特有的酸甜氣息,讓人垂涎欲滴。
劉夢喜正忙著侍弄蔬菜:“我家有兩個大棚,平時種些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近些年村子路修通了、環境也好了,附近城里的居民愿意來棚里采摘,蔬菜每天清晨被搶購一空,都留不到下午。”
劉夢喜家的溫室大棚每年能給他帶來3萬元的收入,而在小菜園村像這樣的大棚有50個,棚室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我們小菜園村依托良好的人居環境和交通便利的優勢,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盤活鄉村閑置土地資源,著力將生態美景變為美麗經濟,實現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和美鄉村建設目標。”村黨支部書記任連波說。
鄉村要宜居,也要宜業。目前,古冶區正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打造特色產業,讓村子里的父老鄉親錢包充實、心里踏實。
6公里外的習家套鄉楊家套村也因通暢的道路,富了村民。
走進楊家套村紅薯片加工廠,一陣香甜可口的氣息撲面而來,只見工人們穿著工作服、分工有序,她們熟練地拿起水管沖洗紅薯表面的泥土和雜質,將洗干凈的紅薯去掉頭尾兩端,削皮、切片、二次清洗,接著被送入油鍋中進行油炸……村民們趕在春節前完成最后一波加工任務。
“真沒想到廠子也能開在家門口。”返鄉創業的村民陳嘉恒告訴記者,起初是他的父親以及12個村民一起種紅薯、賣紅薯片,陳嘉恒大學畢業回村后發現村莊建設得這么好,整潔干凈、交通方便,他便回鄉創業,建起了工廠。截至目前,紅薯加工產業已帶動周邊500余戶農戶參與紅薯種植,種植面積達1400畝,提供就業崗位200個,村民月平均增收3700元。(記者 唐旭 見習記者 鮑捷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