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養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2月5日,立春已過,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12000畝黑土地仍在厚厚的大雪之下沉睡,等待冰雪消融、春耕來臨。
“去年是個豐收年,畝產達到600公斤左右,產量高,賣得也好,目前已經賣掉七成了,這兩天工人還在緊趕慢趕忙著灌米、包裝、發貨。”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最近心情舒暢極了。在他看來,稻米種得好、賣得好,主要得益于這些年來的黑土地保護。
肥沃的黑土地是稀有的土壤資源,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國東北地區約有2.94億畝典型黑土區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5.4%。然而,因為耕作方式不當,過去部分黑土地面臨退化、變瘦、變硬等問題。為此,我國2015年啟動了為期3年的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所在的樺川縣,就是試點區之一。
樺川地處三江平原腹地,被譽為“綠色稻米之鄉”,全縣耕地面積220萬畝,其中綠色水稻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10萬畝。去年9月,全國黑土地保護與糧食產能可持續提升研討會在樺川召開,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全國各省100余位農業生態專家齊聚一堂,開展探討和交流。
“近年來,樺川縣著力打造黑土地保護‘樺川模式’,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建成高標準農田80萬畝、黑土地保護工程22.5萬畝,集中運用專業化技術實現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糧食年產量達到21億斤。堅持用養結合,持續開展侵蝕溝治理、農田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等行動,實現了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樺川縣委書記徐宏君介紹說,“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樺川縣進一步加強了與專家人才的對接交流,不斷探索黑土地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的新路徑,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樺川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今年45歲的李玉成對此感觸頗深。他是土生土長的雙興村人,從1998年開始和黑土地打交道種稻谷,一晃已經26年,是一名從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土專家”。
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410戶,戶均30畝地,社員共同種共同分紅。自從開始全面實施黑土地保護,合作社實行秸稈粉碎拋灑、耕地深翻、增施有機肥等方式科學種田,僅施肥這一項,就運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缺啥補啥,不濫補。”
有機肥不便宜,但因為用量更精準,成本反而降低了,稻米產量還提高了5%-8%。“以前大伙兒盲目向土地要產量,只管追肥、打藥,眼瞅著土層越來越薄、越來越硬,有機質少了,大米的品質和口感不行,賣不上價,大多按噸賣到糧庫。”李玉成說,“這幾年科學種田,明顯感覺到黑土層變厚、變疏松了,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地更有勁兒了,種出的大米口感更好,還有綠色有機認證加持,價格也蹭蹭上漲,賣到8元-20元一斤不等,去年我們合作社戶均增收2000元。”
幾年來,眼瞅著自己種出的糧食從按噸賣到按斤賣,村民有了切身體會,對黑土地保護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現在,大伙兒都說黑土地是咱的命根子,需要精心保護。”李玉成說。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王婷婷 于洋
李玉成在育秧大棚查看水稻苗長勢。 資料圖(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供圖)
李玉成往稻魚共生田里放魚苗。 資料圖(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