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莊鄉邵道村,共18個村民小組,有1073戶4755人,其中有黨員114名,耕地5655畝。2019年,主題教育期間,邵道村被列為軟弱渙散村,為了做好整改工作,總支部書記陳紅俠帶領村“兩委”干部,同步做好土地存量盤活,改善住房條件、發展特色農業三項工作,不到一年時間,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變化,村民生活也有了質的提升。
積極改善住房條件,實現瓦房變樓房
自農房改善工作實施以來,邵道村積極引導村民進城入鎮,著力改善居住環境。為了讓村民“洗腳上樓”,陳紅俠可是費盡了腦筋,剛開始上門做工作時,村民并不買賬,大多不想離開老宅,搬遷工作一時陷入僵局,沒辦法,那就從村組干部入手,從村組干部的親戚朋友鄰居入手,開展動員工作,就這樣搬遷了17戶。局面打開后,陳紅俠利用“小村說事日”活動,讓這17戶人家現身說法談體會,會后又組織村民到鎮區漢庭苑小區進行參觀,效果立竿見影,大家看完覺得搬進樓房也很好,五層樓房帶電梯,老人小孩上下樓也特別方便,關鍵1300元一平方的價格還很便宜,還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事。最終,2019年邵道村簽約搬遷了57戶,2020年目前已簽約36戶,搬遷了12戶,預計全年將簽約搬遷65戶。
抓好土地存量盤活,實現小田變大田
發展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需要搞規模種植,沒有成方連片的土地肯定是不行,邵道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盤活閑置宅基地,實施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對于自愿騰退的宅基地的群眾,予以一次性2.6萬元補償,所騰退的宅基地作為村集體資產,復墾后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2019年復墾的120畝土地中,有70畝土地已收歸村集體所有,全部完成復墾任務。2020年準備復墾的150畝土地中,將有65畝土地收歸村集體所有。另一方面做好公共空間治理工作,村“兩委”班子以“三有三必”群眾工作法為要求,以“小村說事日”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宣傳,引導村民算清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筆賬”,爭取理解和支持,使廣大群眾走出認識誤區,通過該項工作,村集體又收回土地70畝,村集體“家底”越來越硬。
大力助推強村富民,實現常規變特色
有了新土地,再也不能走老路了,再搞“一麥一稻”常規項目,肯定是不行,必須發展特色產業。可是具體要種什么,怎么種,村“兩委”班子都沒了主意。
陳紅俠想起偶然認識的泗洪縣峰山鄉栽植碧根果的老板,詳細請教了碧根果的種植技術特點,在跟村“兩委”班子交流后,她又帶領大家到泗洪、常州等地的碧根果基地考察,又多次拜訪了省農科院劉廣勤教授,請他對邵道村的土壤進行化驗,得到適宜種植的結論后,她喜出望外。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陳紅俠先試先種,自己承包土地種了400畝碧根果,看著樹苗一株一株的發芽成活,陳紅俠心里有了底,便召集村里的種植大戶以及有意向的農戶,一起加入這個項目。目前,全村種植將近2000畝,其中300畝歸集體所有,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5萬元,此外還吸納低收入戶44人務工,人均日收入80元。碧根果成了邵道村的“富民果”“強村果”“連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