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縣組織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剝繭比賽
廣西凌云縣創新扶貧工作模式,配強村級領導班子,配齊110個行政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專干,因地制宜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桑蠶等產業,靠種桑養蠶走出了一條山區百姓的脫貧致富路。
“今年計劃養蠶130張,毛收入估計能到35萬元,扣掉人工等費用等,純收入約20萬元。”天氣越來越熱,凌云縣加尤鎮磨賢村桑蠶大戶劉正和忙著加蓋小蠶房,今年新種20多畝桑苗后,他的桑園種植面積達到75畝。
處在河池和百色兩市邊界上的凌云縣加尤鎮磨賢村絕大部分屬山地,以前群眾靠外出務工、種植玉米、養豬、喂雞等傳統種養業維持生活。磨賢村村書記譚遠昌介紹,自己屬于村里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的一批人,擔任村干部后,他和村“兩委”極力為貧困群眾尋找“出路”,經過不斷努力,目前磨賢村有桑園6000余畝,年產值1700萬元左右,種桑養蠶成為村里致富主導產業。以劉正和為例,他從廣東打工回來后,2006年種下了30多畝桑樹,當年就見效,隨后不斷擴大規模,全身心投入發展桑蠶,年純收入近20萬元。
“日照桑間雨澆園,葉肥蠶壯吐絲團;不怕辛苦不怕累,更盼小康把夢圓。”凌云縣下甲鎮平懷村也是縣里的種桑養蠶大村,蠶農張桂林今年打算每批喂養3.5張蠶,雖然前幾天剛剝的第一批蠶繭,受疫情影響價格不是很理想,只賣了7000多元,但她對下一批蠶繭充滿信心。
在下甲鎮加西村加屯,一棟棟“桑蠶屋”立在村道邊,山腳下是茂密的桑園。百色市委組織部派駐加西村第一書記黃大衛介紹,村民以前種玉米賺錢少,這里山地多,適合種桑葉,近年來,他們發動群眾在玉米地、農田里種桑葉養蠶,近兩年村里買車的多了、蓋新房的多了,銀蠶吐金絲,村里的貧困戶靠著小蠶脫貧致富。
從2003年起,凌云縣在磨賢村、平懷村等村試點發展桑蠶產業,經過多年探索發展,目前桑蠶成為全縣重點脫貧產業。
為保證桑蠶富農,該縣加大扶持力度,在苗木購買、蠶房建設、蠶沙池建設和技術上給予支持,服務建設好轄區內蠶繭收購企業,讓蠶農增收和企業增效實現雙贏。對新建的小蠶共育室和蠶沙池,分別按照每平米300元、每立方米150元進行補助。整合深圳鹽田區對口幫扶資金和縣財政資金集中建設標準大蠶房,并做好大蠶房的出租、管理工作,每間大蠶房每年可收取租金600-800元,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和產業鏈發展。同時,該縣注重樹典型抓示范,打造凌云縣桑蠶產業核心示范區,以“專業合作社+基地+科技+貧困戶”等方式讓群眾抱團發展,降低風險,提高蠶農積極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凌云縣桑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規范的引導。根據摸底調查,凌云縣政府專門聘請了9名桑蠶生產技術員到鄉、村第一線,指導培訓種桑養蠶。舉辦全縣小蠶共育培訓班,組織桑蠶生產技術員和“土專家”到田間地頭給蠶農送技術,手把手指導蠶農管好桑園養好蠶,進一步推廣小蠶共育、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格蔟自動上蔟等實用技術,有效提高了鮮繭產量和質量。如今在蠶農們看來,種桑養蠶投資少,風險低,只要心細、不怕累,收入來得快,小康生活有奔頭。
“年初考慮到疫情影響,我們一方面鼓勵群眾發展桑蠶產業,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市場,確保蠶繭價格,讓群眾的收入得到保障,鞏固脫貧成果。”該縣桑蠶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桑園總面積達8.1萬畝,2019年蠶繭產值達2億元,全縣養蠶農戶5981戶,戶均收入3.41萬元,全縣桑蠶產業保持穩步健康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