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有一個涉農街道叫龍潭街道,隸屬于棲霞區。近幾年因聯手媒體舉辦節慶活動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激活了強村富民“引擎”,漸漸成為“網紅打卡地”。
11月15日,2020年“南京龍潭農民稻香美食節”如期啟幕。記者發現,已連續舉辦3屆的節慶活動,每屆冠名都不一樣:2018年叫稻香節,2019年叫稻香魚米節。節慶活動兩度易名,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記者就此對話相關人士。
農民稻香美食節現場
一問:節慶活動是對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名稱的變化是否意味著發展理念的升華?
答(龍潭街道黨工委書記武曉路):是的。節慶名稱變化的背后,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轉型。
龍潭街道土地肥沃,擁有耕地5萬余畝,境內水網密布,水產品豐富。近幾年我們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建成了以美麗田園為特色的水一方休閑度假區;依托人文歷史和江岸資源,打造了黃天蕩濕地公園;依托水鄉優勢,開發了以米業為主的“芳草渡”優質農產品;依托金箔非遺文化,建成了“南京金箔博物館”。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實現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
節慶名稱變化,體現了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信心和探索。從最初的稻香節到今年的稻香美食節,意味著我們由單一“賣大米”向“賣大米”“賣美食”轉型。開幕式上,成立了“龍潭八大碗”研發中心,就是想借節慶這個平臺,將本地“黃天蕩一鍋鮮”“菱角干燒麻鴨”“水一方藕圓”“營防老豆腐”等特色美食和“芳草渡”大米聯袂推介。“一碗好米飯配上‘媽媽’燒的家常菜,更容易讓游客喚起童年的記憶,留住鄉愁的味道,吃了還想吃,來了還想來。”
節慶活動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大市場。我們將按照經營農業、設計農業理念,致力于打造節慶“升級版”,增加強村富民“牽引力”,通過特色產品、優勢產業“打包展示”,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二問:“芳草渡”大米作為節慶主打產品,對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怎樣的拉動作用?
答(龍潭辦事處副主任陳曉芳):“芳草渡”,是我們街道打造的自有綠色稻米品牌。街道不斷探索農業規模化經營實現形式,聯合10多個村組建了“芳草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模式,促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協同發展,不斷拉長增粗“聯村聯社黨建扶貧鏈”。每年為本地農民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農戶可獲得土地流轉費500多萬元。
每年的活動場地,都擇址“芳草渡”大米種植基地。游客在與村民分享豐收喜悅的同時,可直觀了解優質水稻的生長環境,引發購買欲望,線上訂單和線下銷售都很火爆,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舉兩個例子說吧,有一個種植大戶叫祝萬平,他種了180畝水稻,農資由“芳草渡”公司提供,大米由“芳草渡”公司加工、包裝、銷售,一畝地凈收入680元左右,每年收入12萬多元。“他只負責種地,其它什么事情都不用煩。”大棚村前匡組村民丁萬生,女兒患有腦癱,常年臥床,他一度想外出打工,但又放心不下女兒,如今在“芳草渡”公司基地種水稻,僅此一項每年收入近6萬元。
現在看來,“芳草渡”不僅是一個農產品品牌,更是探索農業現代化的一次成功實踐。
村企結對簽約現場
三問:這次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村企結對首輪項目簽約儀式,是基于什么考慮?
答(龍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吳國罡):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激發內生動力,也需要借助外力,村企結對是爭取社會力量、共走鄉村振興路的較好形式。目前已有包括省環保集團、中建安裝在內的多家企業與13個行政村達成聯建意向,覆蓋率100%,重點聚焦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項目。
讓村企結對項目在節慶聚光燈下亮相,不僅可以豐富節慶內容,更主要的是通過展示鄉村資源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將目光投向這片沃土,尋找更多商機,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要素支撐。
村企結對遵循平等互惠、合作共贏原則,不搞“拉郎配”。例如:馬渡村借助央企大唐南京發電廠優勢,為轄區企業提供電力技術指導等服務,提高了招商引資吸引力。同時,共同開發建設“農光互補新能源”項目,馬渡村流轉1300畝土地供發電廠開發光伏發電,太陽能板下再種植喜陰蔬菜,從而實現了土地綜合開發利用。
現場展示龍潭特色美食“八大碗”
四問:“龍潭八大碗”其實就是本地土菜,成立研發中心圖什么?
答(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執行會長于學榮):研發中心將以綠色餐飲為方向,以產業鏈融合為目標,以鄉村休閑旅游為載體,在挖掘傳承保護傳統美食菜品的基礎上,通過邀請鄉村大廚到研發中心制作菜品并加以提煉,形成具有龍潭特色的農家八大碗、商務八大碗等系列品種,讓游客不僅到龍潭能吃到,依托中央廚房加工還可以實現網上訂購。同時,通過“走出去”參加各類博覽會,以“八大碗”為載體,讓龍潭美味留在舌尖、深藏心頭。
游客打卡節慶現場
五問:龍潭在打造節慶品牌的同時,在推動特色發展方面如何發力?
答(江蘇省委農辦副主任楊天水):龍潭每年在深秋稻谷開鐮之際,創新舉辦節慶活動,其意義遠遠超出節慶本身。龍潭作為南京城鄉接合部的東部邊城、處于長江經濟帶城鄉融合板塊,建議圍繞城鄉融合發展、田園城市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梯次推進、有機銜接。具體地說,主動融入南京主城區發展,打造城市穩產保供基地,為南京市民“裝足米袋子”“裝滿菜籃子”,并提供優質鄉村休閑旅游基地,不斷探索城鄉融合路徑;利用資源稟賦,抓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大發展機遇,不斷創新豐富田園城市建設實踐;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優化升級,打造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