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琉璃鄉東源村,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沒有華麗的招牌,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走進這家店,看到的只有幾個展示柜放著一些雜亂的小商品。小店的老板每天拄著拐杖,進進出出的招呼前來的客人,笑呵呵的為客人介紹商品。在這間再普通不過的店子里,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脫貧致富,不一樣的堅強人生。
這個店主的老板名叫曾紀林是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村東二組人,今年57歲和女兒曾云相依為命。在他8歲的時候突發腦膜炎,引起了小兒麻痹,造成半身不遂,二級殘疾。這讓他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就是在這種負債累累,且自己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的情況下,曾紀林沒有向政府伸手要過一分錢救濟,更沒有叫過一聲苦。他意志力堅強,不氣餒,不放棄,在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扶貧政策鼓勵下,靠著自己堅強的毅力支撐著整個家,一步一步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曾紀林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子里很多家庭都以貧困戶為榮,存在等靠要思想,但曾紀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迎難而上,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搞起了小雜貨店。在政府的幫助下,曾紀林貸款到的三萬元全部投入進了小雜貨店。小雜貨店雖然不大,只有46平方米,但是這一個小小的房間承載著曾紀林大大的脫貧夢。自小雜貨店開張以來,曾紀林每天都是干勁十足,熱情的招待著每個進店的鄉里鄉親。每當連心小分隊到他家里走訪時,曾紀林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自豪的笑容,連心小分隊成員都被他的這種笑容深深感染到了。了解情況過后才知道,作為一個半身不遂的殘障人士,小雜貨店的進貨居然都是他自己一手操辦,他騎著自己的小三輪到十多公里外的琉璃街上一家一家詢價、砍價、搬貨,然后又從十多公里外的琉璃街上帶著一車的貨物回來。這樣每天重復的做著這些事可以說這是他小小的幸福,因為這小小的幸福才能夠撐起他大大的脫貧夢。
曾紀林說:“自己的身體是有殘疾,但我不能把殘疾當借口,等、靠、要,永遠也脫不了貧,趁著現在自己還有勞動力,能多干一點是一點,站的事情干不了,自己就坐著干,一定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脫貧致富路。”此時此刻曾紀林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