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坤總是和家人說:“我雖然年紀不輕了,但只要我在崗一天,村子的事、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再苦在忙再累也值得。”為了讓支部強起來、讓村民富起來、讓村莊美起來,這位腳帶泥土,心懷群眾的村書記身體力行,成為了內蒙古突泉縣學田鄉學田村的“好當家人”。
抓黨建,支部強起來
“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多虧這兩個小本子”。學田村的徐永坤書記說,“以前工作起來沒頭緒,眉毛胡子一把抓,干著急使不上勁,村民反映的事情,因為干部事多事雜,也常有遺漏。
現在,問題出在哪、如何解決的、效果怎么樣,翻翻臺賬,一目了然,干群之間還能互相督促,有利于及時為村民排憂解難”。自學田村將“黨員聯系服務群眾情況匯報”加入了主題黨日活動以來,《黨員政治生活檔案》和《村級黨員聯系服務群眾臺賬》就成了服務基層群眾、加強農村黨建的有效載體。
現如今,黨員干部每月和自己所聯系的群眾談心交心4次以上,將群眾反映問題記錄在個人《黨員政治生活檔案》中,并在每月的主題黨日活動中向黨支部匯總反映聯系對象的意見和建議,由各黨支部組織委員記錄在《村級黨員聯系服務群眾臺賬》中,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現場處理的立即處理,受客觀條件限制暫時不能解決的,也能在黨員大會上積極討論,想出解決辦法,若仍然解決不了,便上報給鄉黨委政府,由鄉黨委政府協調有關部門創造條件逐步加以解決。
“兩個本子”讓學田村黨員干部找到了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具體方法,實現了民情信息從群眾中來、破解問題的政策到群眾中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從群眾中來、具體工作的方案到群眾中去。
帶經濟,村民富起來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作為一名村書記,主動扛起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任,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責任所系。”徐永坤書記說。
板栗南瓜有產量大、市場價格高、便于儲存和運輸等優勢。農戶利用庭院種植就可以增加收入。然而由于村民思想比較保守等原因,小南瓜“扎根”學田村也是經過了一番波折的。
天興種養合作社負責人的徐永坤做起了“排頭兵”,主動在李子園發展林下種植板栗南瓜,有合作社給“打樣”,村民們的積極性也被帶動了起來。2019年,學田村利用集體經濟收入為村民購買南瓜種子、培訓種植技術,106戶農戶利用自家庭院種植板栗南瓜,總面積近40畝。
學田村的莊恒學老兩口是貧困戶,年過70也不甘落后,在村兩委的幫助下,也種了滿園的板栗南瓜。看著庭院內的南瓜秧已經結出了“南瓜蛋”,莊恒學老伴兒的臉上洋溢著難掩的喜悅,“多虧了村干部幫忙,讓我這小院兒也能產收益”。
下功夫,村莊美起來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是需要下重功夫的。”作為鄉村建設試點村,徐書記十分重視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工作,拿著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徐書記組織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講解垃圾如何分類、怎么分類投放、怎樣收集處理,對于認識不到位、分類不正確的農戶,徐書記更是現場示范,進行一對一幫教。與此同時,學田村利用黨員包街巷制度助力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一名黨員、一名保潔員負責一條街巷的環境衛生,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村民保護環境衛生意識,提高村民垃圾精準分類率。
“垃圾分類其實是一場生活方式的變革,關鍵在于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徐書記說,只要我們多做宣傳、潛移默化讓村民養成習慣,我們的人居環境就會越來越好。
“學田村一定會越來越好。”徐永坤用真情實意表達著他對學田這片土地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