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縣營村位于內蒙古托克托縣五申鎮東北方向3.6公里處,共有423戶、1254人,常駐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比較薄弱,觀念相對落后,雖土地肥沃,但種植科目保守單一,以種植玉米為主。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打工,綜合貧困因素交錯制約。但崞縣營村也有自身優勢,是托縣到土左旗、托縣到包頭市的沿線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2019年5月5日,付強由托縣人民法院選派到五申鎮崞縣營村擔任第一書記。付強了解到村里情況后,將能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作為培育的關鍵,奮力實現“造血式”扶貧,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付強結合村情,努力招商引資,多方爭取支持,于2019年9月成功引進內蒙古綠源淳禽業養雞場建設項目。該項目建設周期2年,計劃2022年正式投入運營。項目運營后,年產雞蛋1500噸,淘汰蛋雞30萬只,產出雞糞3000立方米,項目年銷售收入2400萬元,總投資收益率為13%。項目建成后,年消耗飼料10000噸,可轉化玉米7000噸,增加75個就業崗位,既能使玉米轉化增值,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同時,養殖場產出大量雞糞,用于農田施肥,增強了耕地地力,促進糧食增產,進而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說千道萬,不如干實事一件。”付強經常這樣說,群眾不僅聽你怎么說,更在看你怎么干。他參加駐村工作后,立即針對引水灌溉問題,與鎮扶貧辦溝通,爭取2.9萬元實施洗渠修壩改造項目,更新改造渠道23條,長8000米,目前已全部完工;針對崞縣營村揚水站年久失修,爭取籌措資金5萬元維修揚水站及相關渠管建設等;針對基礎建設問題,爭取扶貧資金1.6萬元,維修自然村喇嘛營村出村道路;針對安全飲水問題,擠壓辦公經費,局部維修自來水管道,保障村民安全飲水;積極配合鎮黨委,完成公共衛生間建設工程;爭取縣烏蘭牧騎、中蒙醫院及法院等相關部門支持,開展了送文化、送健康、送法治下鄉等系列活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時代新風,引導群眾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村民鄭玉換和丁銀柱均因病致貧,都是智力三級殘疾,生活尚能自理,但是因疾病長期困擾,勞動能力低下。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爭取資金發展養殖業,進行土地流轉,分配公益性崗位,政府代繳各類保險,落實低保、五保政策等,2019年兩戶人均收入分別達到6000.5元和14414元,“兩不愁三保障”和住房、飲水安全均達到標準,實現穩定脫貧。
下一步,付強想以轉變群眾發展觀念為導向,加強文化建設。他希望通過深入實施文化下鄉、文化站和農民書屋工程,建設基層服務點,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發展業余文化隊伍;廣泛開展適應農村特色的健身活動,努力提高村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富裕的日子,就要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要做的還有很多。”付強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