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都駐村扶貧,她還帶著孩子走村入戶,小陳可真行!”
內蒙古阿榮旗霍爾奇鎮霍爾奇村貧困戶王印廷夸贊的小陳叫陳洪娟,是來自阿榮旗衛健委的一名黨員干部,也是霍爾奇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她自己主動請戰,來到全旗最貧困的村——霍爾奇村駐扎下來。
陳洪娟(中)帶著兒子走訪農戶
夫妻倆都是駐村干部
2016年,阿榮旗旗委從各單位抽調一批能吃苦、有責任心、有經驗的青年黨員干部駐村扶貧,陳洪娟得知后,主動請纓。
“不行,你上有60多歲的婆婆,下有8歲的兒子,丈夫也在扶貧一線,孩子放假、老人生病怎么辦?”考慮到陳洪娟的家庭情況,單位領導這樣勸她。“假期我把孩子一起帶過去就行了。”陳洪娟堅持要下村,領導只好讓她先去村里嘗嘗“苦頭”。
4年多來,孩子和老人是陳洪娟駐村最大的牽掛。情況最壞的,要數兩人一起“出狀況”。那是暑假的一天,孩子高燒到39.5度,婆婆著急之下心臟病復發,家里兩個病號等著陳洪娟。當時,丈夫在離家70多公里的六合鎮德發村駐村,為了不耽誤丈夫工作,她請假回家,將婆婆安置到醫院,將自己患有眼疾的70多歲老母親接來照顧婆婆,發燒的孩子則由她帶到村里自己照顧。安頓好這一切,想想家里只剩下老弱病,陳洪娟心里充滿了愧疚。“家里沒啥事,你就放心忙去吧,有事打電話。”每次想起婆婆和媽媽的話,她都淚奔。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天,陳洪娟回村路上得知丈夫在扶貧一線中意外受傷,又抱著兒子打車往醫院趕,一路上孩子昏昏沉沉地睡著了。看著發燒未愈的兒子,還有躺在病床上的丈夫,陳洪娟心里在流淚,可是她不得不堅強,安慰丈夫說:“你安心養病,我會照顧好兒子的!”含著眼淚、背起兒子、帶上藥品,她又踏上了返村之路。
關懷貧困戶無微不至
“在我心里,陳洪娟就是我的親人!”陳洪娟幫扶的貧困戶沈恒好這么說。
沈恒好家住的是八十年代的石草房,經常漏雨,雨季時盆盆罐罐排滿一屋子。陳洪娟多次與扶貧辦聯系,協助申報危舊房屋改造項目,換成了彩鋼瓦,結束了幾十年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日子。
沈恒好家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看到他們夫妻二人身體強壯、憨厚樸實,只因沒有致富門路,生活一直沒有起色。陳洪娟與鎮黨委對接,為沈恒好夫妻申請到了在鎮勞務輸出隊務工的資格,施工季他們隨工程隊到空心磚廠打工,冬季則到鎮里酒廠打零工。陳洪娟還為他家申請扶貧貸款5000元,鼓勵他們在家養豬養雞。現在,老倆口可忙碌了!
今年中秋節前,陳洪娟帶著月餅上沈恒好家走訪,看到他家300余只小笨雞、10多頭笨豬急需出欄,又利用休息時間,跑阿榮旗批發市場,同時在微信朋友圈、淘寶阿榮店等平臺發布信息,很快將小笨雞和笨豬肉銷售一空,獲利8萬余元,拿到錢的老倆口笑逐顏開。
拉開產業會戰大幕
在霍爾奇村,像沈恒好這樣的貧困戶,陳洪娟不知道上門多少次。凡是建檔立卡戶,家住哪條街、幾口人、生活怎么樣、收入靠什么、困難在哪里,她都如數家珍。“她三天兩頭就來我家一趟,給我們講解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相關政策,告訴我們靠誰不如靠自己,幫助我們出點子,解決實際困難。”貧困戶武祥海說。
陳洪娟認為,扶貧不能光靠給錢給物,還要動員群眾尋找致富門路。她逐戶調研分析,產業扶貧的思路在她腦海里漸漸清晰起來:一是發展養殖業。村里土地資源豐富,家家戶戶都種玉米,玉米桔桿可作為飼料養殖牛羊。二是發展庭院經濟。各家各戶普遍存在庭院閑置的現狀,可以利用起來發展中草藥種植,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產業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在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的合力攻堅下,全村養牛280多頭,養羊7000余頭,發展庭院中草藥種植60戶、130余畝,人均增收2萬余元,俺們村終于富起來啦。”霍爾奇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平說。
讓產業發展的紅利惠及所有村民是陳洪娟最大的心愿。如今,貧困戶都有了穩定收入,大家底氣足了,村子和諧穩定了,“我們曾經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一放了!”陳洪娟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