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2002年以前,我所在的中莊村是有名的上訪村,村情復雜,矛盾糾紛多。2002年,村民推選我為村主任。在這之前,我自己有一輛小型貨運汽車跑運輸,年收入七八萬元,在全村屬于冒尖戶。說實話,開始我不想干,但看到外面的變化和家鄉的差距,我左思右想,決定留下來試一試,這一干就是17年。
我村有500戶、17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4戶、443人。上任的第一天,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讓村里山變綠、路變平、人變富。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我的訣竅就是真心為村民著想。
說兩件小事吧。
第一件事,2013年5月,我們縣連著下了十幾天大雨,很多農戶的房子受損,我打著雨傘、拄著棍子挨家走訪。有一戶村民叫張進朝,身患殘疾,和72歲的老母親一起生活。下午5點30分,當我走進他家時,看到房子已經搖搖欲墜,便趕忙勸說他和母親搬離。但老母親心疼家里的東西不肯搬,我便立即跟上級報告,強行把老人背了出來。晚上十一點半,張進朝家的房子塌了。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心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為自己當時的果斷感到慶幸。
第二件事,2009年,我村爭取項目資金60萬元。當時,部分村民提議將錢按戶平分,但村黨支部研究后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錢如果發給老百姓,就不能聚集起來辦大事。如何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撈得第一桶金?我們決定成立中莊村新農村建設促進會,采取干部負責、黨員服務、致富能手擔保及項目戶受益“四位一體”捆綁發展模式,為村民提供扶持發展資金,有效解決村民貸款難等問題,村民都將這一項目視為“自己的銀行”。
促進會運行以來,就特色種植、養殖等對農戶提供資金支持,累計發放貸款255.9萬元,扶持農戶286戶、1438人,為村民增收100余萬元,集體增收27.6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幾年,我們共治理荒山荒溝6700多畝,高標準改造梯田1萬多畝,硬化村組道路10.5公里,還在村部門前設立孝道黑紅榜,在村文化活動中心設立道德講堂,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民風轉變。
現在,我們村由以前的上訪村變成民風轉變典型村;由以前的窮村,變成每戶有產業的養殖示范村。看著村莊基礎設施從無到有,水電網絡通到戶,老百姓住房寬敞明亮,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本報記者 姜嘉琪整理)
來源:鄉村干部報
作者:寧夏彭陽縣白陽鎮中莊村書記 閆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