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場“及時雨”后,站在田間放眼望去,原州區頭營鎮徐河村呈現出一片片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一群婦女正忙著定苗、鋤草、施肥……有序的護理著菜苗。
徐河村位于頭營鎮政府西北8公里處,全村區域面積12.7平方公里,轄區10個自然,共有771戶2277人,緊臨沈家河水庫東干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近年來,為細化精準扶貧舉措,彌補種植傳統農作物產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的不足,頭營鎮以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為契機,因地制宜、多元規劃,利用徐河村得天獨厚的冷涼濕潤的自然環境和便捷的灌溉水資源,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種植產業,確保全村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徐河村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柳金輝,家中6口人,除了照顧一手把他拉扯大的70余歲的外公外婆,還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村“兩委”給其本人提供了公益性崗位,聘請柳金輝為本村的保潔員,但日子還是緊緊巴巴的。“過去,我們一直種植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一年只能收獲一茬,產量也不高。這兩年,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大力種植西芹、西蘭花、大白菜等經濟作物,不但經濟效益高而且還能收獲好幾茬。今年我種植了33畝,蔬菜長勢喜人,預計收入至少要七八萬元呢!”柳金輝的妻子趙紅梅臉上寫滿了豐收的期盼和喜悅。
“為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村‘兩委’積極探索銷售模式,與市場進行無縫銜接,由于蔬菜品質良好,除了供應縣內外各大超市外,還遠銷廣東、四川、甘肅、陜西等地,根本不愁銷路呢!”徐河村黨支部書記夏德紅說。
2020年,全村共種植西芹2200余畝,大白菜1300余畝,玉米2800余畝,西蘭花、甘藍、菜心等種植1000余畝。其中,建檔立卡戶和邊緣戶實施實施露地蔬菜870余畝。
近兩年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漸漸摸索出了‘致富帶頭人+產業+農戶’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以鼓勵貧困戶發展蔬菜產業和吸納貧困戶務工等形式,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形成了以鋼架大棚和露地蔬菜相結合的種植產業發展新格局,2019年底,徐河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00余元。截至目前,全村脫貧50戶173人,僅剩10戶21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4.60%降至今年的0.92%,遠低于國家3%的標準。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發力,重在產業扶貧。今年以來,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原州區農業農村局多次在田間地頭組織開展“三農”培訓,提高農戶種養殖水平,充分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俗話說:群雁高飛頭雁領,羊群走路靠頭羊。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徐河村漸漸涌現出了夏瑜、方建民、劉鵬程等20余名優秀致富帶頭人,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帶動大家,真正鼓起群眾的‘錢袋子’,建立‘造血式扶貧’的長效發展機制!”徐河村第一書記劉向東談起冷涼蔬菜種植前景,自信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