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歲的王登舉,身材不高卻手腳麻利,歲月鐫刻在他臉上的皺紋始終抹不去那充滿樂觀的笑容,用鄰居們的話說:他就是一頭閑不住的“老黃?!?,他辛勤勞動與時間賽跑、與命運抗爭、與貧困斗爭。
王登舉,家住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宣和鎮汪園村,近年來,他通過發展養殖業,開辟了一條致富路,年收入10余萬元,成為脫貧致富路上村民紛紛效仿的典范。
生活苦難,依舊奔走
1988年,王登舉與妻子王秀珍結婚,因為由于家里兄弟眾多、家庭條件苦難,一直和父母兄弟姊妹一起住在宣和鎮舊營村的老家。1990年,為了改變家里“吃大鍋飯”的現狀,他帶著妻子在汪園村買了一處老房子住下,為了生計來回奔波。舊營村老家一畝六分地的收成已支付不了家里的支出,一到農閑他便外出打工,打零工收入的幾千元,也只能勉強生活。隨著兒子和女兒的相繼出生,生活開銷不斷增加,為了讓兒女有學上,他硬著頭皮借錢在汪園村買了18畝開發地。因為是靠天吃飯,收成時好時壞,加之兩個孩子上學,王登舉一家的生活舉步維艱。
小試牛刀,賠錢折兵
2014年,經汪園村村民委員會推薦、村小組提名,王登舉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早日脫貧,他盤算著致富的方法,既不扔掉自己開荒的十幾畝地,還能提高家里的收入,聽說鄰村養牛養羊的搞的都不錯,王登舉做主湊錢買了2頭牛,想通過養殖業增加家里的收入。由于自己不懂養殖,更沒有什么養殖經驗,2頭牛得病賠了錢。
響應政策,重拾希望
2016年,王登舉積極響應黨的政策,拆掉了家里的幾間土坯房進行危房改造,本不富裕的他面對困境沒有灰心,自己湊錢建了四間磚瓦房,還得到了國家一萬元的危房改造政策補貼。住進新房子后,汪園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來家里宣傳黨的扶貧政策,王登舉又看到了希望,他盤算著想要繼續搞養殖,可是妻子王秀珍擔心以前養牛病死賺不到錢的經歷再次發生,兩口子又彷徨起來。在這個時候,宣和鎮黨委政府雪中送炭派來了技術員,組織汪園村建檔立卡戶學習養殖技術,王登舉積極報名參加了養殖培訓班,這次養殖培訓班讓王登舉受益匪淺。
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后,王登舉又犯起了難,發展的方向有了,可是啟動資金從何而來?危房改造的時候已經問親朋好友張了口,能借的都借過了,老兩口尋摸著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王登舉抱著試試的心態尋求汪園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看能不能從銀行貸點款,沒想到第一次貸款就貸了2萬元。為了節省本錢,他召集家里的人,你一磚我一瓦,自己建起了牛棚,購買了1頭黃牛和10只羊。在王登舉的科學養殖下,牛羊逐漸繁殖。僅僅過了1年,他就償還了從銀行貸的2萬元款。為了擴大養殖規模,他又貸了8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擴建了養殖棚、買了2頭牛,家里的生活也慢慢變好。如今,王登舉家的養殖場里已經有12頭黃牛,還有28只羊,家里的18畝地全部用來發展養殖業還不夠,他還購買了周邊鄰居家的70畝玉米和秸稈,用來發展養殖業。
享受紅利,日子紅火
“再困難也不能不讓孩子念書!”在王登舉的支持下,女兒王瑩考上了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校。王登舉一家趕上了黨的好政策,女兒每年還享受政府的“雨露計劃”助學補貼;兒子王兵參加了兩期裝載機、挖掘機培訓,拿到了培訓證書以后,長年在外開挖機,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妻子王秀珍在宣和鎮黨委政府招商引資建起的大地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現如今,一家在脫貧致富路上越走越“紅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村民們看到王登舉依靠養殖脫貧致富后,都紛紛效仿取經,他毫不保留地將養牛的經驗傳授給了村民,帶領附近的村民通過發展養殖業走上了致富路。王登舉成了汪園村的“養殖致富帶頭人”,他感慨地說:“幸福不是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接來的,不是蹺腳等來的,要靠自己的雙手刨、雙腳踏。還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像現在這樣的日子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我自己賺錢了,也不能忘了本,只要村民有需要,我都會毫不保留地給村民教技術,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