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左三)幫助農戶收辣椒。
“摘帽不摘幫扶,好比扶上馬必須送一程,但不能指望永遠有人扶你騎馬。摘帽后幫扶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促進內生動力的生長,促進扶貧產業真正可持續發展。”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康寧鎮花子村第一書記李亞軍告訴記者。
花子村耕地4000多畝,人口1600多人,坡耕地退耕還林后,人均耕地不足兩分。2017年以前,村內大量人口外出務工,在家的200多人大多為老弱病殘。上級資助修建的扶貧蔬菜大棚幾近荒蕪,少量的種些玉米,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
經過駐村工作隊的努力,2016年興建的光伏發電基地并網運營,目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0多萬元。同時,村兩委領辦合作社,全體村民入股,發展大棚種植和櫻桃、葡萄等林果種植。2017年底,花子村終于摘了貧困帽。2019年,村人均收入1.2萬元,村集體收入在60萬元以上。
李亞軍告訴記者,村里種了櫻桃3000株、葡萄3.5萬株,玉露香梨3160株,長勢良好,今年即可掛果。據測算:等這批果樹進入盛產期,年產值可達300萬元以上,可幫助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但是,種植產業周期長,大棚又主要依靠財政資助,保姆式、輸血式的扶貧模式如何持續?
對此,李亞軍表示,摘帽后要想防止新返貧、新致貧,駐村工作隊就必須讓現有種植產業擺脫依賴,讓村干部挑起產業運營、管理的擔子。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村黨支部確定了今后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保證已運營的項目,不再花國家一分錢,所有開支都要通過勞動賺回來。新上的項目、投入的資金也要賺回來。”
今年春天,已種植的梨樹、櫻桃樹急需剪枝,但因疫情影響技術人員無法到村,村支書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及時請來技術員。復工復產節骨眼上,村支書主動找上李亞軍一起趕到忻州辣椒種植園區,談好訂單種植、種苗供應等事項,準備新上辣椒種植項目。“村干部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出來了。”李亞軍說,前兩年,駐村工作隊就明確,產業由村兩委領辦,工作隊只做指導,項目運營、銷路洽談等工作全部交給村干部,“現在他們做得挺好。”
收益分配上,該完善的完善,該調整的調整。村集體賬上每年有60萬元收入,分配公開透明,所有開支向村民公示,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一是用于村內小型公益事業,如改善人居環境時的務工開支。二是用于設置公益崗位,為深度貧困戶安排公益崗位,優先保障未脫貧戶、存在返貧風險戶、存在致貧風險戶。三是用于獎勵補助,設立衛生評比、文明生活評比、講脫貧故事評比等。
如何讓“國家給村里的錢”產生最大扶貧效益,花子村的做法是規范鄉村治理運行程序,目前的黨員議事、村民代表決議體制就很好,加上鄉鎮黨委指導監督村級事務運行程序,鄉鎮政府把好財務管理關,完全可以避免國家資產流失。目前,花子村光伏基地總投資360萬元,其中180萬元由財政補貼、180萬元為貸款,大棚種植基地產業總投入132萬元,都較好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讓產業對接大市場、實現市場化,脫貧才有長久的保障。李亞軍說,市場化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人才,培養經營人才任重道遠,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我們現在探索的是結合當前村干部職業化進程,把產業效益納入村干部考核,督促村干部自覺尋找出路,自主實現扶貧產業效益最大化,防止我們走了以后出現項目沒人管的情形。”
據介紹,從本年度開始,該村對大棚種植基地實行劃片管理,指定村支部委員各負責一片。通過劃定片區最低收益,達標給予獎勵,不達標的扣取工資等激勵措施,讓全體黨員干部意識到,“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