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走進洱源縣鳳羽鎮莊上村,青瓦白墻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梅樹和核桃林間,白族民居與羅坪山蒼翠的青松交輝相映,一派新農村的如畫圖景。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原村黨總支書記何品烈的努力付出。
從1989年進入莊上村村公所開始,何品烈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以改變莊上村的貧窮落后為己任,長期奮戰在扶貧脫貧一線,積勞成疾,因患膽管瘤醫治無效,不幸于2019年12月4日溘然辭世,年僅62歲。30年來,何品烈都為村民脫貧致富,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堅守脫貧一線,用生命書寫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入戶開展政策宣傳
對黨忠誠的“好干部”
“當時何書記走路都走不穩了,他最后一次去醫院前的那個晚上還組織我們開會,安排脫貧年檢的事情,第二天就去了醫院,哪知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每當提及這些事莊上村委會主任李甲寶總是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
2015年8月,洱源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為打贏這場硬仗,何品烈家雖然僅離村委會不到300米,但為了實現莊上村如期脫貧,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除了過年的那幾天,他幾乎每天晚上都住在村委會。脫貧攻堅戰役不僅需要亮出“硬戰術”,還需下足“繡花”功夫,何品烈帶著工作隊員走村串巷,走訪了全村1013戶,足跡遍布11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每到一戶人家,他噓寒問暖,看看廚房,看看圈舍,坐下來和群眾拉拉家常,問問老人小孩的生活情況和家庭收入狀況,再一字一句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讓老人孩子都能聽懂、聽透徹。
大村四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志金是村里的低保戶,還是獨人獨戶的光棍,原來生活習慣極其糟糕,家里的房屋破舊不堪,不能遮風避避雨,院落雜草叢生。何品烈與大家一道為他爭取到6萬元的建房兜底補助,建蓋了新房,還親自帶領他打掃清潔院落,并積極協調到羅坪山林場在森林防火期間當炊事員。“在何書記的幫助下楊志金的院落每天都干干凈凈的,還在院子里種了菜和花草,人也變得勤快了。”原莊上村駐村工作隊員王潔玫介紹。
2019年6月,何品烈檢查出患有膽管瘤,而且已經進入晚期。經過手術和多次治療都沒有太好的效果,但躺在病床上的他整天念叨著村里的事,稍有好轉就催促家人出院,不顧自己病重的身體,帶病堅持到回到村委會開展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中。“出院后他就到村上工作,白天和我們一起入戶,晚上還和我們一起研究產業發展,他常說:‘農村是我的根,農民群眾就是我的父老鄉親!我的使命就是為老百姓謀取更多的實惠,不折不扣落實好黨的扶貧政策,回報養我育我的親人和土地!’”莊上村委會主任李甲寶回憶。
群眾致富的“鋪路人”
莊上村是洱源縣30個貧困行政村之一。為了讓這個貧困村徹底擺脫貧困,30年來,何品烈殫心竭慮尋求發展之路,帶領全村群眾修路架橋,種植林果、養殖奶牛,為群眾搭建外出務工的“橋梁”,竭盡所能增加群眾經濟收入,不斷改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1997年之前莊上村的進村主干道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制約。1997年何品烈和村委會干部多方爭取到18萬元的建設資金,但18萬元要修好這條進村道路談何容易?何品烈積極發動群眾投工投勞自己動手修路。施工過程中,他撲下身子帶頭示范,既做義務工、又當技術員。全村村民在何品烈的帶領下父子齊上陣,婦女背著娃娃上工地,不到半年,全村4.5公里長的主干道全部完工。“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大家都還睡覺,就聽見路上‘啪啪啪’的壓路機聲音,就知道是何書記開著壓路機在壓路。”當年在莊上村擔任下鄉工作組長的楊德茂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感慨道。
莊上村土壤不易保水,水利條件差、糧食產量低,何品烈帶領村干部集體研究調整種植結構,把山腳一線所有旱地改種為經濟林果,把水利條件差的水田改種為旱地,把1000多畝一季田改種成兩季田。發動群眾種梅子和核桃,不僅給群眾增加經濟收入,還制止了村民亂砍濫伐,綠化了羅坪山,保護了天然林資源。如今莊上村村前村后的山地不是成片的梅樹,就是成林的核桃。“目前全村年產梅子600噸,產值達300多萬元,核桃面積就達5000畝,年收入可達100萬元,全村經濟林果面積達9000畝。”莊上村委會主任李甲寶欣喜地說。
何品烈還積極動員村民外出務工并成立莊上勞務輸出協會,開展外出務工培訓。施永奎是在何品烈鼓勵下外出務工得到實惠的村民之一,在何品烈的鼓勵下,施永奎到河南省富士康公司務工,經過自己的努力,現在已經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年收入達30多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光在老家建起了新房,還在河南買了房,在城里安了家落了戶。每每想到這些,他總是翹起大拇指說:“要不是何書記鼓勵我們外出務工,像我們這樣山坎坎里的家庭,這輩子能把家里的房子修繕一新就不錯了,就更別說在城市買房,過上小康生活了。”這些年像施永奎一樣,通過外出務工增長見識、過上小康生活的村民不計其數。2018年底莊上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160多人,為全村每年帶來收入800多萬元。莊上村也由此成了全縣有名的“外出務工之鄉”。
為民服務的“貼心人”
治窮先治愚。孩子的教育是村委會的頭等大事,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教學環境,何品烈大膽提出了集中辦學的想法,把莊上和蘭林兩個學校合并到莊上建蓋一所新學校,這樣既節約資金,又能規范化辦學。為了實現集中辦學的想法,何品烈積極爭取多方籌集資金。2013年學校被列入3.03地震恢復重建項目,資金有了著落,征地卻遇到了麻煩——村里有一戶農戶不同意征地,導致項目推進不了。這家農戶外出務工常年不在家,何品烈只好多次跑到雙廊做工作。有一天準備吃晚飯的何品烈得知這家人剛從雙廊回到家,他顧不上吃飯,立馬放下手中的飯碗找到這家人,做他們的工作。好事多磨,這家人終于松口支持。何品烈說干就干,當即就和村干部連夜測量土地將事情辦結,一直忙到凌晨2點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村委會。
楊茂輝是莊上村的返鄉創業青年,也是莊上村的村級后備干部。2015年楊茂輝外出務工返鄉創業,開始種植魔芋,成立了洱源縣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楊茂輝鼓起勁,一下子流轉了100多畝土地,但由于技術和經驗的不足,不僅虧空了十幾年打工的全部積蓄,還欠了近40萬元,首次創業就失敗,他那火熱的回鄉創業之心遭到了失敗的沉重打擊,楊茂輝心灰意冷,準備放棄不干了。“這時是何書記找到我,并鼓勵我要堅持,要樂觀的看待失敗,還提供給學習魔芋種植的路子。”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何呂烈的引導和鼓勵,讓楊茂輝有了收獲。2017年,楊茂輝種植魔芋和辣椒,不僅填補了虧空,還實現了盈利,打了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