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個月,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依陸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副主任范紅軍每天一早出門、深夜回家。忙什么呢?原來,他要和縣里剛組建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小分隊”成員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為安置點316名群眾找“飯碗”。
怒江州充分發揮組織部門協調作用,以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就業扶貧組織化和產業扶貧組織化為抓手,全面排查解決問題,全面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今年3月至6月,該州啟動實施“百日殲滅戰”,抽調1006名干部組建15支扶貧搬遷“背包工作隊”,成功打贏最后3396戶、13872人搬遷這場“硬仗”。7月至9月,實施“百日提升行動”,再次抽調1313名干部充實一線,據統計目前有7493名干部在村工作,占全州機關干部數的一半以上。255名駐村第一書記全部由科級以上干部擔任,1779名駐村(駐安置點)隊員都是各單位抽調的業務骨干,10.2萬名群眾已順利搬出深山。
為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怒江州創建了“管委會+社區‘兩委’+扶貧暖心團”組織體系,每200名搬遷群眾配備1名管委會干部,選優配強社區“兩委”干部,構建起“到樓到戶”的網格化治理體系。目前搬遷安置點已組建“扶貧暖心團”66個,建設“愛心食堂”10個,讓群眾從“挪出窮窩”到“安居新家”。
搬遷群眾要穩得住,還得有活干。怒江州著力提升就業扶貧組織化水平,抽調500名干部組建了15支“勞動力轉移就業小分隊”,進駐該州所有千人以上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全州每個鄉鎮和村(社區)建立勞務工作站,為群眾提供點對點勞務中介服務。選派了13名干部前往珠海組建5個勞務服務工作站,對有意向外出務工的群眾提供“從家門到廠房”的一條龍服務。而對那些無法外出務工的群眾,怒江州由致富帶頭人牽頭,建成“扶貧車間”46個、“微菜園”10個,讓群眾就近就便務工。目前,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達19萬,占全州勞動力的81.94%,實現戶均1人以上就業。“為消除搬遷群眾對外出打工的疑慮,我們就反復做工作,有的家去了不下20趟。”范紅軍說。
為推進產業扶貧組織化,怒江州推行“黨支部+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規范及新成立減貧帶貧合作社859家,流轉土地5.07萬畝,將4.65萬搬遷群眾送上致富產業“高速列車”。組建186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帶動12.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引進陜西海升、一心堂等企業,建設一批大型產業龍頭基地,讓1.87萬名農民轉為產業工人。依托“旅游扶貧示范村”項目,貢山縣丙中洛鎮茶臘村貧困戶趙德江建起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推介怒族文化,一年收入近10萬,“看厭了的窮山,如今竟能讓我們賺錢!”趙德江連稱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