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村行路難、吃水難,環境臟亂差,自從市行政審批局包村干部來了之后,村里徹底變了樣,水泥路鋪起來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自來水也入戶了。”79歲的山東省龍口市石良鎮水夼村村民張道運,日前說起村里的變化不禁豎起大拇指。
水夼村位于龍口市東南部山區的石良鎮,東與蓬萊相鄰,全村152戶342人。因為村子一度是龍口市的“后進村”,2018年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包村干部劉萍來到水夼村開展幫扶。
一旦“牽手”,就不“松手”。龍口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從局領導到機關干部經常下村調研,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促提升,三年上層次”的思路,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道路硬化、文化惠民等方面出實招使實勁,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始于2018年底的自來水工程,投入40萬元在山上打了一眼146米深的井,鋪設管道萬余米,將水送到一家一戶,還資助一套凈水設備,讓山區群眾喝上了安全的純凈水;人居環境整治,除徹底清理草堆、垃圾堆、糞堆外,還清理了兩條河道,清運各類垃圾15噸以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建的兩處文化廣場讓群眾有了休閑娛樂的去處,提振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水夼村一舉摘掉了“后進村”的帽子,成為山區村的“樣板村”“觀摩村”,被山東省命名為第五批傳統村落。
“包村幫扶既造福了村民,也鍛煉了隊伍。”龍口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鄭祖波介紹,通過結對包村,機關干部更加了解社情民意,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切實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審批服務便民化舉措被確定為“煙臺市流程再造十佳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