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滬晨(后左)與村里企業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 孫 俊供圖
“住了五六年鋼棚屋,今年年底終于有望住進高大敞亮的新房子了。”日前,望著自家3間10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一天天“長”高,浙江省永康市經濟開發區西朱村村民朱響陽笑得合不攏嘴,直夸這一切離不開村里第一書記應滬晨。
西朱村是永康市經濟開發區的一個小村,村民僅300多人。但因為附近有諸多工業企業,村里租住著上千“新永康人”。多年來,由于各種歷史遺留問題,該村難以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班子,村集體經濟也未能盤活,干群矛盾突出,成了當地有名的軟弱后進村。
去年3月,永康市委組織部將永康市檢察院列為該村聯系單位,并選派檢察室主任應滬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
“村子散肯定是有原因的。”應滬晨到西朱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子。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村民住房條件差,群眾辦事難,土地征用欠款收繳難,困擾該村發展的幾大“絆腳石”很快找到了。
應滬晨立即圍繞問題找出路,一方面查資料、找線索,厘清來龍去脈,解決陳年“積案”,一鼓作氣收回了拖欠村集體多年的120余萬元各類租金。另一方面主動當起“老娘舅”,化解村里干群矛盾。
走訪中,應滬晨發現一個怪現象,西朱村有“聚寶盤”之稱,但農戶“有錢在手、無法建房,三代同堂、同擠一房,子女長大、成家無房”的現象屢見不鮮。
為了讓這些村民有家可安,應滬晨帶領新一屆村干部,重新啟動西朱村停滯的農房改造項目,原則是“一戶一宅、限額安置、先拆后建、貨幣找差”。按照方案,42戶村民分到了122間新房,困擾該村近十年之久的農房改造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
圓了村民的安居夢,應滬晨和村干部又盯上村里現有的一片村集體返還地。“這片返還地有4.6萬余平方米,交通很方便,適合建造標準廠房出租。”
為了這個項目,西朱村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會議,并請上級職能部門一起把關謀劃。目前,規劃方案已確定,村集體返還地區塊將統一規劃,以村民入股、籌資聯建的形式進行開發,建設標準廠房。
應滬晨算了一筆賬:4.6萬余平方米的返還地,標準廠房建筑造價在1.15億元左右,以全村村民300人來算,人均至少需籌資30萬元,這對普通村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為此,應滬晨多次與永康農商銀行開發區支行共同探討,爭取相關政策,確定授信方案,實實在在減輕村民的資金壓力。
隨著村集體返還地的標準廠房建設項目步入正軌,應滬晨與西朱村村兩委還將4600多平方米毛地用來出租,租期20年,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50萬元。
自從村里來了第一書記,西朱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明顯加強,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實現“急速嬗變”。“下一步,村里還將對老舊菜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擬規劃建設成商貿綜合體,在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再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應滬晨說。
不少村民表示,等到村集體返還地的標準廠房建設完成,也就意味著他們離端著“金飯碗”、過小康生活的日子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