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左)走訪入戶。(資料圖)
去年9月,我來到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代營村,以村主任助理的身份,開啟基層鍛煉之旅。猶記得,那一片片金黃的麥田、一臺臺忙碌的收割機、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構成一幅美麗的“代營秋收圖”,空氣中彌漫的盡是豐收的喜悅。穿梭其中的我,腳步也變得輕快起來。
“大家好,我是今年的選調生小彭,以后請師傅們多多關照……”到村部后,我熱情洋溢地和村干部們打招呼,迎接我的是一張張和善的笑臉。寒暄過后,村書記周金允揮揮手,帶著我到村里走一走。路過麥田,望著那些忙碌的身影,周書記笑意盈盈地說:“我看到每家每戶都在地里忙,心里就踏實了。只要把地種好了,村民們有了盼頭,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土地關乎村民幸福,也關乎村莊發展,是我們基層工作關注的重點。我把周書記的話默默記在心里,提醒自己要多到田間地頭轉轉。周書記帶著我,邊走邊介紹村里的情況。代營村的特產是大蔥,幾乎每家每戶都種。“可別小看大蔥,我們村每年的村集體收入大蔥貢獻不少呢,每年都會有人來村里收蔥。你看,溝挖得越深,蔥就長得越高,賣得就越好。”一捆捆大蔥,承載的是村民們的希望。
到村一段時間后,我觀察到,每隔幾天就會有老人來找周書記“訴苦”。我想幫忙排憂解難,但從頭聽到尾,也沒聽清楚他到底有什么訴求。我內心有些疑惑,試探著問周書記,“書記,他年紀這么大了,兒女也不在身邊,是有什么困難不好開口嘛?”周書記看著我笑了笑,搖搖頭解釋道:“他家庭條件可不差,就是孤獨,到村部來是想說說話、解解悶。”
我聽后恍然大悟,隨后又陷入沉思。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居多,現在物質水平越來越高了,但精神需求也不容忽視。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我從日常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每次有老人到村部辦事也好、串門也好,我總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問題,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與此同時,平時我也留意與一老一小相關的訊息,以便能及時提醒他們注意,也能隨時幫他們答疑解惑。
“大家排好隊,一個一個來”“大爺,看好攝像頭,眨眼、點頭,往左看、往右看”……去年年底,村里要辦線上醫保,一大早村部就站滿了人。爺爺奶奶們對電子產品比較陌生,我明顯能感覺到,鏡頭前的他們,身體有些僵硬,動作也有些遲緩。我理解他們的局促,耐心帶著他們一步步操作。操作成功后,看著他們如釋重負的模樣,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這一件件、一樁樁的小事,為我構筑起融入村民的“橋梁”,也成為我增長本領的“練兵場”。經過8個月的基層生活,在周書記的教導下,我掌握了一個又一個服務基層的要領,身上的“書生氣”逐漸轉變為“泥土香”。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將繼續用行動和汗水,書寫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