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晴
一早,剛與巫蘇明打了個招呼,他的手機就響了起來,有人反映村口交通要道上倒了兩大堆建筑垃圾。
“我報警了,垃圾擋路,出事不得了。”巫蘇明一個電話打到鎮里,即匆匆趕往現場。
鎮派出所調取監控后查明了垃圾的來路:原來是縣城一家餐飲店從城里運來偷倒的,鎮里的干部也很快趕到現場查看。巫蘇明提醒相關人員盡快豎一塊“禁止偷倒垃圾,違者重罰”的牌子,讓村主任負責落實。
處理完之后,巫蘇明回到辦公室。這時他接到一個說情電話,希望對偷倒垃圾的店家不要罰款。巫蘇明的語氣很堅決:“打招呼沒有用,罰款是肯定的,不然還會有下一次。”
當天下午,路上的垃圾全部被拖走,偷倒的店家也受到了重罰,罰金都上交到鎮里。
今天,村副書記楊鳴昊去市里匯報“大支里黨支部二期復建方案”。1995年出生的楊鳴昊是江蘇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去年到中心村掛職。復建大支里黨支部是市里確定的一個項目,目的是通過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弘揚紅色文化。據他介紹,1938年10月21日,句容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是在中心村的大支里自然村成立的。
掛職的這段時間,楊鳴昊總是跟著村干部們往各個自然村跑,了解基層情況,學習工作方法,思考三農問題。村里沒有食堂,他每天四次騎著小電動車往返鎮村之間,雖然辛苦,但他覺得農村這本“無字書”博大精深,收益匪淺。
晚上,記者和小楊一起在鎮上的食堂吃飯,兩人邊吃邊聊,他的一番話讓人回味:“一線離實際最近,離困難最近,風吹日曬我不怕,就怕干不出成績。青春有這么幾年在農村安放,是我一生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