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6月底,河北省阜平縣最后832名貧困人口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54.37%降至2019年底的0.45%。作為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第二十一批派駐阜平扶貧工作組成員,親眼見證山鄉巨變的雷伯勇連稱不易。
剛到阜平扶貧時,雷伯勇正趕上脫貧攻堅“后三年”,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在各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眼下的“窮”正慢慢改變。但他想得長遠:“后三年”要實現預期脫貧目標,“三年后”更要能穩定致富。
那時,阜平的扶貧產業搞得有聲有色,不少貧困戶從中受益,漸漸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可一次下鄉走訪的遭遇,改變了他的想法。一位患有肺炎的貧困老人,久治不愈,常年吃藥。家里人說,每到病情嚴重時,老人總是自責,“看病花了那么多錢,我成了家里的累贅。”雷伯勇聽了很心酸,鄉親要奔小康,怎能少了健康。
當地村干部介紹,因病致貧在農村比較普遍,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孩子是農家的希望、農村的未來,苗子長不好,鄉村振興誰來挑大梁?”雷伯勇很著急。為此,他去年聯系中華慈善總會資助,為全縣4萬多名青少年免費做體檢,篩查出30多個急需做手術的孩子。
有人為此點贊,也有人建議:就這兩三年幫扶時間,多干點惹人關注的大工程。搞健康篩查,誰能看見?萬一出點差錯,還惹麻煩。雷伯勇有自己的考慮:正因為時間短,更要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健康篩查讓雷伯勇更加意識到青少年在扶貧中的重要性,農村的未來在孩子,孩子的出路在教育。盡管辦教育就像跑一場馬拉松,投入多、見效慢,但只有這樣才能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阜平縣職教中心過去設在一個舊工廠內,每年招生三四百人,許多初中畢業生想來學技術,可惜招生名額有限。為了能讓更多農村孩子學到一技之長,實現穩定的脫貧增收,經過雷伯勇和同事們的努力,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與阜平縣職業教育中心合作創辦了夢翔汽車培訓基地,招收阜平等地學生。這些年已有2000多人學成上崗,每人年均收入4萬多元,實現了“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雷伯勇經常去職教中心,全新的校園里,迎面是一張張朝氣蓬勃的笑臉。兩年多的扶貧經歷,讓他深深意識到,無論是健康篩查,還是興辦職教,都在為鄉村振興蓄力。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只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播下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出一片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