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三面臨山、一面臨崖,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我第一次來到阿布洛哈,是來勘探地形,為通村公路項目建設做準備。當時,我們步行了3個多小時,才從山頂走到村里。當地村民對解決交通出行難有著迫切期望。
2019年6月,我們接到任務,要在12月31日前,將3.8公里的通村道路建成通車。但是,當地巖層破碎,極易垮塌。經過多方勘探和研究,我們決定采用永久硬化路和臨時峽谷擺渡車相結合的通車方式。
2019年12月31日,峽谷擺渡車正式運行,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今年1月,一位村民急需就醫,經過峽谷擺渡車和120救護車的無縫對接,村民得到了及時救治。
回想起我們剛來建設的時候,很多村民不敢相信村里能通路,只是在觀望。后來,他們積極參與項目建設,與施工人員打成一片。他們打心眼里盼望著新路早日建成,村里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小康生活一步步變為現實。
為了實現村民的愿望,我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建設期間,項目部整班連軸轉,大家任勞任怨。我從事工程施工已經15年有余,在阿布洛哈通村公路項目建設之前,沒有用重型直升機調運過機械設備,沒有用溜索纜繩運送過工程材料。建設期間,每天清晨我都會站在一塊大石頭旁,思索著如何能保質保量、按時按期建成這條公路。
項目技術員胡偉是我的帳篷“鄰居”,也是一個剛擁有雙胞胎女兒的年輕父親。他的妻子當時還在哺乳期,特別需要丈夫在身邊,然而緊迫的工期和項目部全體成員的堅守,讓他不忍心放下手中的工作。他在工地一干就是半年多。
我常常和同事們說:“我們干工程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工程做好!”今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公路通車,之前臨時使用的峽谷擺渡車已經不再使用。3.8公里的路程,步行可能還不到一萬步,但修建這段路,我卻走過了許多心路歷程。通車那天,看著村民臉上喜悅的表情,我靜下心來——這一切,值得!公路通了,相信他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作者為四川路橋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項目經理,本報記者宋豪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