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黨建 促脫貧攻堅 促鄉村振興·貴州篇
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貴州省以提升基層組織的組織力為重點,出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十項行動計劃”(責任落實行動計劃、建強堡壘行動計劃、素質提升行動計劃、人才聚集行動計劃、補齊短板行動計劃、示范引領行動計劃、督查評估行動計劃、基礎保障行動計劃、關心關愛行動計劃、完善機制行動計劃),明確進一步加強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36條具體措施,制定了村級組織建設“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農村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基本任務;村第一書記、農村黨組織書記履職要點;市(州)黨委、縣(市、區)黨委、鄉(鎮)黨委在脫貧攻堅中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任務清單),建強攻堅堡壘,堅持“盡銳出戰”,不斷優化思維、優化方式、優化機制,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在解決農村基層治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方面精準施策。
抓住“關鍵少數” 層層簽訂“軍令狀”
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落實黨建工作主體責任和各級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層層簽訂“軍令狀”,推動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落地、聯系包保到村到戶到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示范帶頭蹲點調研,省委常委聯系包保20個極貧鄉鎮,各級領導干部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定點包保深度貧困縣、極貧鄉鎮和深度貧困村,帶動各級黨員干部力量下沉、真幫實扶、真抓實干。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部務會成員對全省2760個深度貧困村開展遍訪,對“兩委一隊三個人”(村支部委員會、村委會;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村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作用發揮情況進行逐一分析研判。省委組織部采取“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聽取市、縣和省直單位工作匯報,簽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壓緊壓實責任,項目化、工程化、清單化、標準化推進工作落實。
20萬人沉到一線 幫扶力量到組到戶
始終把精準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按照“盡銳出戰、能征善戰”的要求,共組織8542名第一書記、35195名駐村干部“輪戰”駐村,近五年來分批選派近20萬名干部到基層攻堅拔寨。從省直部門遴選65名優秀處級干部到貧困縣掛職,從市縣選派438名優秀干部到鄉鎮掛職,33454名鄉村干部和駐村干部下沉村民小組,推動幫扶力量到組到戶。堅持派出單位與第一書記責任、項目、資金“三個捆綁”,真正把單位優勢資源用到精準幫扶對象上。駐村工作開展以來,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累計走訪群眾3000多萬人次,辦好事實事50余萬件,幫助解決困難9.2萬余個,化解矛盾糾紛12.3萬起,協調爭取項目8萬余個,協調幫扶資金約150億元。
牽住“牛鼻子” 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
以提升組織力為根本,牽住建強農村黨組織這個“牛鼻子”,切實把村黨組織建設成攻堅拔寨的戰斗堡壘。根據需要推進黨組織設置方式創新,通過在產業相近、地域相連、人文相親的村組建聯村黨委,整合力量和資源推動脫貧攻堅。在合作社、農村龍頭企業建立黨組織6000余個,在村民小組建立黨支部(黨小組)10165個,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有效地把群眾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增強貧困村黨組織戰斗力和凝聚力。探索建立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的“雙培”機制。建立村干部報酬動態增長機制,明確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的基本報酬按照不低于所在縣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標準核定,目前全省村干部平均每月報酬達到2800元。大力推進村黨組織活動場所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目前,村級活動場所200平方米以上的10689個、占總數的72.2%,優化了為民服務的環境,完善了服務功能,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
整頓軟弱渙散村 補齊后進村短板
針對脫貧攻堅中農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發展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軟弱渙散村整頓提升,補齊后進村短板。全省共調整不勝任、不稱職村黨組織書記120人、村主任49人,1054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實現轉化升級。補齊集體經濟短板,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全面推廣“塘約經驗”,建立“村社合一”機制,投入財政資金16億元推進“三變”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建立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7457個,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突破5萬元以上的村12143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3%,其中500萬元以上的村227個。用好新時代學習大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補齊能力不足短板,全省建成省市縣鄉村新時代學習大講堂學習點1.8萬個,共舉辦時代前沿知識專題講座10期、業務知識專題講座117期,培訓干部300萬余人次,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
推出“英雄群像” 打造扶貧示范點
推出“一輩子一條渠”的老支書黃大發、鑿出一條脫貧出路的“當代女愚公”鄧迎香、“不脫貧不下山”八年堅守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楊波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一批脫貧攻堅“英雄群像”,凝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正能量。2018年“七一”,隆重表彰500個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和1000名脫貧攻堅優秀個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作出批示:貴州的做法激勵了扶貧干部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值得借鑒。探索村級集體“三變”改革”、精準扶貧“四看法”、“十戶一體”抱團脫貧攜手致富等典型經驗,打造“塘約經驗”“青杠壩樣本”等一批黨建扶貧示范點,讓基層干部找到可學、可鑒的標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凝聚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合力。
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十戶一體”發展刺繡產業。
基層探索
塘約經驗:“七權”同確,匯聚閑散資源
安順市平壩區平樂鎮塘約村,在村支書左文學的帶領下, 10名村干部個人貸款110萬元成立合作社,抓住“三權促三變”改革機遇,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農村集體財產權“七權”同確。再通過資產抵押貸款、土地折價入股等方式將全村分散的資源匯聚起來,由合作社統一進行規模化的種植和銷售,經營收益按照村民40%、合作社30%、村集體30%的“433”模式進行分成,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和合作社返聘務工報酬增加收入。塘約村從村集體經濟不足4萬元、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發展成為村集體經濟達到31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1200元的先進村。
官倉探索:“八九不離十”群眾工作法
近年來,遵義市桐梓縣官倉鎮探索出“八九不離十”群眾工作法,即每個鎮班子成員每年須帶頭召開80場以上群眾會,要被90%以上掛幫村的群眾認識,要訪遍100%掛幫村農戶,從而凝聚起決勝脫貧攻堅的群眾智慧和力量。該鎮圍繞“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目標抓產業發展,流轉土地5.3萬畝,種植蔬菜1.2萬畝,經果林2.7萬余畝,發展旅游產業實體50多家,入駐省內外大小企業22家,家庭農場等自主創業企業126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全力推進“平安官倉”建設,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高,官倉鎮紅旗村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榮譽稱號。
大河特色: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河鎮圍繞把黨組織建在鄉村振興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鄉村振興路上、把黨的活動融入鄉村振興細胞中,采取黨員中心戶+婦女互助會+群眾“三合一”方式,對村民實行分層管理。7個村均組建集體合作社,集體積累均達到500萬元以上。將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給28686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017年分紅573.72萬元,全鎮農民100%是股東。截至目前,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交易7宗,每個貧困人口通過土地租賃、務工收入、村集體資產成員分紅等直接增收1170元以上。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與致富能手合作、聯辦、入股等形式,發展葡萄、茶葉等產業2.86萬畝,建立養殖場3個,常年提供220個就業崗位,季節性用工接近1萬人次,帶動人均增收1200元。
榮譽榜單
□全國脫貧攻堅獎余留芬,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改革先鋒稱號。黃大發,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農民、名譽支書,2017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左文學,安順市平壩區平樂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2017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鄧迎香,貴州省婦聯副主席(兼)、羅甸縣沫陽鎮麻懷聯村黨委書記、麻懷村黨支部書記。楊波,六盤水市鐘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派駐大灣鎮海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 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楊再煉,銅仁市江口縣閔孝鎮魚良溪村黨總支書記。陳清松,湄潭縣興隆鎮黨委書記。
□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黨總支: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契機,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村里發展欣欣向榮,儼然一副美麗畫卷。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黨支部:把位置相鄰、產業相近、責任相同的10戶捆綁成為一個責任主體,探索出“十戶一體”攜手致富的黨建扶貧新路子。威寧自治縣迤那鎮黨委:探索建立“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精準識別“四看法”,確立“黨支部+合作社(協會)+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確保貧困戶如期脫貧。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黨支部:通過支部帶動、黨群互動、產村聯動,將支部、黨員、群眾有效融合到扶貧、產業、建設等發展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