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都被企業挖走了,村子里又灰,老百姓么一分錢也沒得!”2006年以前,這是縣街街道耳目村的老百姓抱怨最多的一句話。距離云南省安寧市區17公里處的耳目村委會,磷礦和石灰石資源豐富,多家企業進駐開采礦產資源,企業挖完就走,集體的礦山資源減少了,老百姓的生活并沒有富裕起來,民聲怨氣很大,一度發生群體事件。
2006年以來,耳目村委會轉化發展思路,抓班子帶隊伍,強化基層建設,積極和各級部門溝通協調,努力達到讓耳目村綠起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這一發展目標。通過整合村內企業,重點服務口碑及資質良好的龍頭企業,并按照企業開采礦產數量提留一定的資源反補費,資源反補費全部用于民生發展。
現如今,耳目村老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加大對村內企業的整治,確保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守住自己的綠水青山,不吃子孫飯,多造子孫福。
服務企業發展,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礦產資源,必須合理的利用,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引進企業就是為了將礦產資源發揮它最大的經濟價值。村委會本著在合法范圍內企業自主開采的原則,給企業最大的發展空間,不干涉企業的生產活動,并及時向企業提供需要的場地及設施,支持企業發展。
嚴格監督管理,為集體資源安全負責到底。加強管理與監督,是村委會的根本職責,從2017年開始,村委會啟動新一輪的礦山開采復查工作,確保集體資源安全。一是進行開采面積核實,村委會邀請測量企業,對當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了一次實際開采面積的測量,和已審核開采面積相對照,發現超采超占200多畝,核實這一情況后,村委會立即要求企業停止非法超占開采,并對已超采的部分核實超采噸數,按照規定補納資源反補費200多萬元,及時恢復了治理;二是要求企業必須真實準確的向村委會提供每月生產報表,確保集體資源安全,便于年終資源反補費核算;三是24小時設崗巡邏,防止礦產資源流失。通過村委會全面加強巡邏,和公安機關上下聯動,近年來基本杜絕了集體資源被盜采的現象,生態環境得以保護。
及時恢復治理,為子孫留下綠水青山。企業發展帶動集體發展是根,留得青山在是本。按照開采一畝,恢復一畝的原則,要求企業必須在開采的同時對采區及時恢復治理,不使資源挖空之后留下光禿禿的荒山。對按規定必須恢復成相應植被的,按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標準恢復治理,其它因地制宜,統一恢復成經濟林和果林,目的在于多年后礦產資源枯竭,經濟林仍然能夠為村集體提供福利。
發展為民所謀,資源開采不奪農民飯碗。因為資源開采的需要,耳目村委會小秧田村小組整體搬遷,企業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標準給村民發放安家費,自搬遷15年來,村民按照就近就業的原則安排就業。按企業進駐時的協議,企業開采運輸所需要的運輸貨車和駕駛員,優先雇用本村村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同時,為維護本村駕駛員權益,村委會協調成立運輸公司,現公司已經成為全村180多名駕駛員的權益維護站。運輸公司每年創造經濟價值2500多萬元,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資源為民所用,發展回饋民生福祉。按照資源反補費提留標準,轄區內企業按照每開采一噸礦產集體提留6元的標準提留資源反補費,資源反補費的70%在年終直接分配給村民,30%留作村集體發展。資源反補費每年為村集體帶來收入1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分配到手3000元。留作村集體發展的部分,村委會全部用于改善民生:一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網改造、村內道路修繕、公房建設、黨員活動陣地建設、文化建設等,不斷地改善村容村貌。從2015年起,村委會全面啟動省級文化示范村建設項目,共計投入400多萬元,建成復古文化活動中心一座,集休閑娛樂和讀書學習于一體,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大力推行創新性居家養老模式。經濟發展了,村集體有錢了,要將發展最大限度的惠及人民。村委會為本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240元的養老補貼,老年人基本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極大地減輕了子女的養老負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我們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耳目村委會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邊發展邊保護,最大限度的保護綠水青山,惠及民生福祉,成為新時代下綠色發展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作者為云南省安寧市縣街街道耳目村委會大學生村官 趙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