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滴水成冰,一場降雪過后,大巴山迎來了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5日上午,陜西省鎮巴縣小洋鎮木橋社區的黨員活動室里,兩個銅盆里炭火噼啪作響、燒得正旺。12名黨員、18位貧困戶代表和兩委委員正圍坐在一起參加年終“院壩總結會”。
有老鄉剛剛掏出香煙想要過把癮,就被“叫停”。“現在城里都禁煙,咱們今天開會也不許抽煙啊!”社區第一書記王冬梅喊話,引來一陣歡笑。
這是王冬梅擔任木橋社區第一書記的第四次“院壩總結會”,也是社區2019年的第一場“兩委三代表月例會”。顧名思義,參會者有社區兩委委員、黨員、群眾和貧困戶代表。會議要總結社區去年的工作,介紹2019年的工作思路。作為社區開年第一件大事,鄉親們充滿期待,大家早早就到了。
“去年,社區好事連連。我先說說,大家一起討論,特別是有啥問題和想法,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哈!”34歲的王冬梅開門見山,活動室里立時安靜下來。
4條通組連戶的水泥路投入使用,4處飲水工程全面竣工,休閑廣場、社區活動中心、衛生室主體完工,84戶貧困戶脫貧摘帽……王冬梅快人快語,一件件喜事從她嘴里“蹦跶”出來。
“變化看得見,但我們還有些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重點是要鞏固脫貧的成果。我聽說,唐家山張宗貴等兩家貧困戶有返貧跡象,王書記要回訪……”65歲的老黨員齊興祥第一個發言。
70歲的貧困戶齊興權聽得仔細,記錄認真。“去年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過去我們住在山上,‘天旱一身灰、下雨半截泥’,進城一看,就是個地道的‘鄉巴佬’!”老齊一句話,引來鄉親們會心的笑聲。
“我說的都是實話!去年大家搬到了集中安置點,告別了用柴禾做飯的日子。你看咱村民的精氣神、穿著,和過去比完全兩碼事,生活比城里也不差啥嘞!”這話一出口,村民們自發鼓起掌來。
老齊說的是去年木橋社區最大的喜事:85戶村民從高山上搬進了安置點,住上了樓房,貧困戶不花一分錢直接拿到了新房鑰匙。
“兩委班子這一年干得不錯。一月一次的例會準時開,‘三會一課’沒間斷過。70多名黨員帶頭,大家齊心才發展得好。王書記給咱爭取資金擴大桃、李、杏子種植,貧困戶高高興興地脫了貧。我作為一名老黨員和貧困戶,心里感激得很哩!”69歲的齊興倫把贊許的目光投向了王冬梅。
“要破解困難和問題還要大家支持哩!”作為鎮巴縣人大派駐在木橋社區的第一書記,王冬梅已經扎根木橋四個年頭,暫時還沒有“調整”的打算。過去一年,她走村入戶、爭取資金,帶動村民發展生豬、土雞養殖和果樹、中藥材種植,社區在2018年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
“要真說,咱村的發展還不夠!”老支書張開喜語出驚人,“咱們這地方好山好水,發展采摘農場、觀光旅游和農家樂很有前景,應該著手做好規劃!”
一石激起千層浪,村民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活動室里的氣氛愈加活躍。
“老張說得對!咱村有天坑,可以發展成旅游景點,把縣里縣外的游客吸引過來,因地制宜發展觀光旅游。”接過話頭的村民張澤建雄心不小。2018年,他家的李子掛果、天麻成熟、土雞出欄,一年下來收入有4萬多元。剛剛甩掉貧困帽,他就開始盤算著今后的生活,“我想搞電商在網上賣山貨,可咱村的網絡不靈,得想辦法解決!”
其實,鄉親們的訴求,王冬梅在今年的工作計劃中都有回應。她一邊記錄,一邊笑著說道:“今年,村里計劃把大黃種植面積增加到400畝、魔芋發展到300畝。現在咱們村有5個合作社,已經準備搞采摘園和開心農場,發展5家以上的農家樂……”
“好哩!”張澤建憨笑著應答,“船上人不努力,岸上人累斷腰。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再好,也得要我們自己攢勁。今年我打算再養20頭豬……”
“王書記和村兩委敢闖敢做,村里正在建的社區工廠是個新事物,準備咋弄嘛?”老黨員李文華問出了大家的心聲。
木橋社區山高路遠,過去因為缺產業,村里有270人外出務工。2018年,村里引進了深圳一家企業,投資建起從事印刷包裝的社區工廠。這幾天,生產設備進場調試,已經報名的36位村民下周就要開始培訓。
“每個工人保底月薪1800元,其余計件。我們和企業談好了,每天上班給大家留出早晚飯時間,女同志也有空送娃娃上學。咱村集體在社區工廠也入股了50萬元,等效益上來了,就能給村里辦更多事了。”主持會議的小洋鎮黨委副書記馮壽敏一席話,給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我建議村里對撂荒地開展綜合利用”“我希望亮化工程加快實施”“我建議對集中安置點的環境衛生和秩序加強管理”…… 熱鬧的“院壩總結會”和議事例會,早已成為村民們群策群力,談問題、謀發展的場所。
“我深愛鄉親,熱愛這個崗位。群眾遞過來的一碗茶、一句關心話和脫貧后的笑容,讓我有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望著你一言我一語的鄉親,王冬梅深情地告訴記者,在基層的這幾年,是她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
巴山千嶺秀,積雪浮云端。時近晌午,太陽悄悄爬上山嶺。溫暖的陽光灑進屋內,火盆里的炭火燒得更旺了,議事總結會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