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可是高產,每畝產量1200多斤,俺在村里算是‘高產狀元’了。”日前,剛剛把35畝小麥收割入倉的河北臨西縣刁莊村村民叢登普一臉興奮之情,“去年,同樣是這些地,小麥畝產量卻只有400多斤,投入的成本都沒有收回來。”
村干部叢登申介紹,去年開春,縣農村黨建微信平臺發布了小麥春季雜草、病害防治信息,村里大喇叭連續多次提醒群眾加強小麥田間管理。“水大肥大,啥都不怕!”2018年,叢登普認準了自己的道兒,偏偏沒有及時對自家的小麥進行草病害防治,結果近一半的麥苗被雜草“吃掉”,畝均減產40%以上。吃一塹,長一智,今年村里再次動員群眾加強小麥田間管理時,叢登普早早地來到村委會討要技術方子。“地咋種、莊稼咋管理,都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了信息。”叢登普感慨地說,“時間一長,俺們這村干部都成了‘土專家’啦!”
“縣里農村黨建微信平臺作用大著哩!”東來寨村黨支部書記鄭殿臣提高嗓門兒說,“經常瀏覽里面的信息,能讓腦子開竅兒。”微信平臺上介紹的尖冢鎮王廟村種植金銀花的典型做法,啟發了他們借力金銀花種植資源優勢、壯大做強集體經濟的思路。眼下,村集體訂購了2000多株金銀花苗,到了秋天,1萬多米的田間道路兩旁將全部栽種上金銀花,三年后,可產金銀花1000多公斤,能為集體創收近7萬元。同時,將金銀花作為綠植,用于村莊街道綠化,實現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農村黨建強不強,提升農村黨員干部干事能力是關鍵。”臨西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江潤民說,他們在深化“智慧黨建+”活動中,借鑒遠程教育模式,在縣內農村黨建微信平臺植入“學習教育”功能,設置了作風紀律、“三農”政策、創新創業、農技推廣等多個板塊,形成了為農村黨員干部提供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微課堂”。
為讓“微課堂”的知識信息更具實用性,更加“本土化”,由縣組織部門牽頭,農業、司法、民政、衛生、教育、廣電等部門配合,每月策劃“微課堂”課程表。黨的理論政策、決策部署第一時間發聲;縣內“三農”先進經驗、創新做法、典型事跡第一時間采集;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第一時間發布,搭建起了農村黨建工作互動交流、學習借鑒、比拼爭先的新舞臺。2018年以來,臨西縣通過“微課堂”平臺,發布黨務知識、動態消息、典型經驗等信息2800余條,推介實用技術7項、致富項目11個,累計瀏覽量達32余萬人次,帶動農村黨支部活動黨員參與率提升了20個百分點。
呂寨鎮鄭樓村黨支部書記吳紅波坦言,和“填鴨式”的集中培訓活動相比較,他和大多數農村黨支部書記都特別偏向黨建“微課堂”這種“和風細雨”式的學習教育模式。他說,除了學習內容不放空炮、實打實,學習時間不受限制外,講的都是身邊事、身邊人,非常接地氣,針對性強。
據臨縣委組織部門的調查統計,目前,全縣1500多名農村“兩委”干部、近萬名農村黨員,都成為了黨建“微課堂”的“忠實粉絲”,所開設課程的黨員干部參與率超過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