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去某貧困縣采訪,聽說有貧困戶向有關部門舉報,村里的“扶貧牛”被龍頭企業賣了。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為扶持這個貧困村發展產業,縣里年初引進了近百頭牛,委托當地一家企業養殖,定期向貧困戶分紅。可沒倆月,企業資金鏈出了問題,貧困戶連養牛機會還沒得著,“扶貧牛”就被賣了近一半去堵“窟窿”了。
后來這個舉報卻不了了之,有關部門給出的理由是:只要2020年前,企業按時給貧困戶分紅,具體生產經營活動由市場主體說了算,政府部門不應把手伸得太長。
乍一聽,這理由似乎有道理。可仔細咂摸,卻覺得不太是滋味兒。
首先,保證扶貧資金安全本是有關部門的分內之事。在這個事例中,牛的去向就代表著扶貧款的去向,現在企業賣牛抵債,有關部門坐視不管,那等企業經營不下去了再去監管,扶貧資金不就打水漂了嗎?
再有,這個項目的扶貧模式也存在隱患。縣里把產業扶貧完全放手給企業,企業光給貧困戶分紅,卻既未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也沒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技能,等2020年項目到期,分紅沒了,貧困戶本事卻沒長,那他們靠什么穩定脫貧?
說到底,這樣的產業扶貧,還是沒能處理好政府部門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這對關系,一直是產業扶貧的一大難點。以前一些產業扶貧,過分強調“扶貧”忽視“產業”,政府部門大包大攬,往往力氣沒少使,效果卻不咋樣。現在,有的地方政府卻把責任全推給了市場,扶貧資金一投了之,對市場主體缺少必要的監管,這樣的產業扶貧同樣容易“跑偏”。
光給分紅不帶動發展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問題。貧困戶整體素質偏低,發展能力偏弱,不少企業發現,帶著他們一起發展麻煩事不少。于是就提出,確保給貧困戶分紅,但政府部門不要再對帶動貧困戶發展做硬性要求。有了穩定的分紅,貧困戶就能脫貧,何必再去費勁地設計帶動機制?少數以結果為導向的政府部門對此采取了默認的態度。結果,這樣疏于監管的產業扶貧,讓不少貧困戶又開始“躺著等分紅”。而這,顯然有悖于開發式扶貧重在提高貧困戶造血能力的初衷。
實際上,產業扶貧如何處理好政府部門和市場的關系,不少地方都有成功的實踐。四川省儀隴縣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產業園,要求龍頭企業和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帶動機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用扶貧小額貸款承包經營,龍頭企業統一提供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等服務,貧困戶邊干邊學,慢慢地就掌握了種養技術。產業園硬件由政府投入,生產環節承包給貧困戶,企業還能享受扶貧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受益也不小。
這樣的產業扶貧模式,政府部門和企業各展所長,職責清晰,邊界清楚,企業、貧困戶積極性都高,脫貧效果也好。相比“大撒把”式的產業扶貧,政府部門的工作量確實要增加不少,特別是要解除貧困戶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膽參與產業發展,往往需要花不少心思、下不少功夫。
然而,看看貧困戶脫貧后一張張自信而幸福的笑臉,想想這么多貧困戶因為有了致富產業而改變生活狀態,政府部門再多的付出不都是值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