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打通黨員教育“最后一公里”,寧夏靈武市設立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從五個方面持續用力,確保鄉鎮(街道)黨校規范運行。
規范機構設置,明確鄉鎮(街道)黨校功能定位。鄉鎮(街道)黨校校長由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兼任,組織委員具體負責日常的教學、管理和組織工作,壓實工作責任。黨校教學場所一般設在各鄉鎮(街道)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或會議禮堂。牌子,配備投影儀、音響、檔案柜等基本教學設施。室內懸掛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成員名單、培訓制度等相關內容。主要承擔對鄉鎮(街道)機關黨員干部、村(社區)“兩委”干部、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發展對象、村(社區)后備干部、普通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的培訓。
配強師資隊伍,提高鄉鎮(街道)黨校培訓針對性。由市委黨校統一建立專兼職教師庫,服務全市各基層黨校教學需求,教師由鄉鎮(街道)黨(工)委聘任。主要由市委黨校教師、鄉鎮(街道)黨(工)委領導班子、副科級以上干部、內設機構負責人、“兩代表一委員”、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經濟能人、“土專家”“田秀才”等擔任,邀請銀川市、自治區委黨校及有關專家學者擔任特邀教師。所有教職人員進入各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師資庫,登記備案、動態管理、共享使用。市委黨校從優秀教師中分別為每所鄉鎮(街道)黨校確定1-2名幫扶教師,不定期開展“送教下鄉”活動。
優化課程內容,把好黨員教育“思想總開關”。按照“體現黨校宗旨、符合基層實際、適應黨員需求”的原則,分層分類安排課程。課程內容一般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黨性理論教育、“四史”教育、黨章黨規黨紀教育、黨的宗旨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五觀”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法律法規教育、知識技能教育等方面。制作年度學習培訓計劃,必須保證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比重不低于總課時的70%。深入挖掘、努力打造精品課程,每年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對鄉鎮(街道)黨校課程進行評課,選出精品課在全市進行推廣并上報。
科學制定計劃,擴大黨員教育輪訓覆蓋面。鄉鎮(街道)黨校每年要制定培訓計劃,科學安排教育培訓的班次設置、課程規劃、授課師資等內容,培訓計劃要經鄉鎮(街道)黨(工)委會議研究并報市委組織部和黨校備案。要把培訓工作與“三會一課”等活動相結合,確保每年在“七一”建黨節和年底黨員冬季輪訓期間組織集中培訓。鄉鎮(街道)基層黨校每年舉辦培訓班不少于6期(次),普通黨員每年參加培訓不少于1次,黨員干部不少于2次,不斷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覆蓋面。
豐富內容方式,增強基層黨校授課吸引力。要按照“政治理論+黨性鍛煉+實用技術”模式,因地制宜靈活設置培訓內容。在農村重點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鄉促村、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創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開展教育培訓。在街道要重點圍繞鞏固黨在城市執政基礎,貫徹落實城市黨建“四聯四化”“四優四提”,全面創建“幸福領里”等開展培訓。對基層普通黨員,除傳統課堂培訓外,積極采取流動黨校、送課下基層等生動鮮活的形式,開展案例式、研討式、體驗式、情景式教學,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崇興鎮黨委黨校結合實際設立崇興村、榆木橋村、中渠村等5個現場教學點,讓農村黨員聽得懂、學得會、記得住、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