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說起農村曾經的廁所,城里人、村里人都皺眉頭。遼寧鐵嶺推行農廁改造,把一塊木板兩塊磚的茅坑,變成了有屋頂、有圍墻、集無公害處理池為一體的衛生廁所。推進廁改并不是一開始就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通過耐心宣講、干部帶頭等辦法,還組織群眾實地參觀,才把這項工作逐漸落實。廁改不只是改善環境、升級硬件,更是一次觀念的更新。
“要想奔小康,廁所算一樁。”在農村,廁所連著文明、民生。
在遼寧北部的鐵嶺縣凡河鎮,各家各戶的新廁所整齊漂亮,里面擺放著廢紙簍、清潔刷、潔廁劑等工具,聞不到絲毫異味。“咱這新建的廁所里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不比你們城里差哩。”鐵嶺縣凡河鎮沙山子村村民王子光笑著說。
城里人不再怕上農村廁所
王子光今年56歲,兒子王天佐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和武漢姑娘小劉成了家。一家人每年最盼望的就是春節,小兩口帶著小孫女回家過年。但兒媳婦卻是苦惱萬分,東北寒冷的天兒實在是吃不消,尤其是上廁所。原來老王家的廁所是簡易木板搭建的,夏天蒼蠅多,冬天腳下滑,尤其到了晚上,每次上廁所小劉都要做一番思想斗爭。有一天晚上,她為了不打擾到老人,自己悄悄地去了廁所,沒想到板子不牢固,差點掉進廁所里。為此,以后小劉再上廁所,丈夫都要在邊上陪著。
就在今年,王子光打算自費修建一座廁所的時候,村里送來了好政策——免費為老百姓修建無害化衛生廁所。王子光說:“真是沒有想到啊,還有這政策,真是太感謝政府了!”村里開完會后不到一周,工程隊就進村開始施工了。雖然是工程隊全權負責,但老王也沒有閑著,幫工程隊搬水泥板、碼磚頭,給師傅們遞水、送毛巾。
兩個月后,一座方方正正的,有屋頂、有圍墻,集無公害處理池為一體的無公害化衛生廁所就建成了。“這下好了,今年過年,孩子們就不用遭罪了,沒味兒不說,也比之前暖和多了!”老王高興地說。
“不怪城里人挑剔,就是咱這農村人都不愿意去這樣的廁所呢!”來老王家串門的孫艷麗接過了話茬,“以前的廁所又臟又臭,冬天上廁所更鬧心,零下30多度,實在非要去就得捂得嚴嚴實實的,不然能凍感冒。你看現在這個多好,不但干凈、沒味,還不冷。”
“那時候哪有‘廁所’這個叫法,各家各戶不都是一塊木板兩塊磚的‘茅坑’嘛。用起來可遭罪了!”村民趙大爺補充說。
從帶頭反對到第一個報名
“我家這種新改的廁所叫雙坑交替式旱廁,特別適合咱們東北農村,冬天不怕凍,夏天沒有味。”沙河村村民蔣春卓耐心地給記者介紹自家新改的廁所。誰成想,就在3個月前,村里發動大家伙兒來改廁,她可是第一個反對。“這改廁就要刨墻破土,家里已經有廁所就湊合著用唄,為建個廁所再動土真不劃算。何況建好后萬一質量不行,后期不好用咋辦。”蔣大姐的一席話,說出了村里大多數人的擔憂。
“剛開始的時候,報名情況特別不好。”鐵嶺縣凡河鎮主管衛生的副鎮長李鳳滿坦言。后來,她邀請每個村推選3到5名村民代表,組成“參觀團”,到鄰近的沈陽市沈北新區去實地參觀,回來后又讓村干部帶頭來改。“這一下才消除了老百姓對新廁所的顧慮。”
“有村民參觀回來后給我講改廁的好處,還有村干部來我家做工作,我也沒太給面子!”說到這兒,蔣大姐有些不好意思。又過了幾天,等到別人家修建廁所的時候,蔣大姐就假借串門的由頭去看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別人家的無害化衛生廁所建成了,我對這廁所的質量心里有了底,而且實地看了,不僅防風防雨,最重要的是無味、衛生,通過無害化處理池,糞便會得到及時處理利用,真是解決了之前的大難題。”
看見鄰居們都使用上了新建的廁所,蔣春卓心里不是滋味,第二批改廁統計的時候,她第一個報了名。
“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要一條就是尊重百姓意見,讓他們選擇建設地點,盡量少破壞村民家的水泥地或墻壁。”李鎮長天天蹲守在施工現場,一直持續了兩個月,她的體重也從130斤直接減到了110斤。
“2018年7月,鐵嶺縣就印發了農村改廁實施方案,改廁共涉及14個鄉鎮,計劃完成數量為1萬個,實際完成了1.01萬個,按照實用、節約的思路,將每個廁所的成本限制到不超過1600元,由于市縣鄉財力有限,資金全部來自省財政撥款。”鐵嶺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局長宋鐵峰告訴記者。
此外,鐵嶺縣還專門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農村改廁工作領導小組,將財政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民政局、發改局等部門納入小組,統一籌劃,共同推進。
“我們通過競爭性談判采購方式公開招投標,去年8月中旬簽訂了施工合同,落實改廁鄉鎮、村戶,完成入戶廁選址統計調研等工作,對各改廁鄉鎮進行統一培訓。我們提出要求,改廁類型要符合全國愛衛辦推薦的適合北方寒冷氣候的戶廁,改廁產品要符合工程質量要求,不得擅自使用非招標產品、不合格產品,施工中嚴格進行工程技術監理,防止偷工減料,自覺接受審計監察等有關部門的監督。”宋鐵峰告訴記者。
“縣愛衛辦派專人對改廁建筑材料生產流程,施工隊伍的施工進度進行實時跟蹤,并對新建戶廁的質量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就現場發現的質量問題和農戶反映的突出問題同材料提供商、施工方、村干部進行了及時溝通反饋,督促其進行整改。”鐵嶺縣愛衛辦主任王鐵軍表示。
新型廁所要建好更要管好
“大媽,咱們這新建的廁所需要弄點細沙土,每用一次都要撒上一層,我今天給你弄了半推車。”在沙山子村,鐵嶺縣衛生局派駐到村里掛職的第一副書記汪春鵬,正在耐心地教貧困戶王大媽如何使用新改的廁所。“大媽年紀大了,身體不便也不識字,沒能參加我們組織的新型廁所使用的培訓班,我就專門來給她示范一下。”
“雙坑交替式廁所作為一種新型旱廁,優點不少,但如果使用管理不當,就會影響效果。為此我們專門組織人員編寫了農村改廁工作培訓資料,先對掛職干部或者村干部進行培訓,然后再由他們到各村進行示范。”王鐵軍告訴記者,“我們還通過宣傳畫、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形式來進行推廣,培養農民的衛生意識。”
“這雙坑要交替來用,第一個坑滿了后,廁坑就要封存6個月,同時啟動第二個廁坑,第二個坑滿后,第一個廁坑的糞肥正好可以取出堆肥,徹底無害化后作為農田肥料。”王子光給記者講解,“這些我剛開始也不懂,都是通過微信群里面的視頻學來的呢。”
“平時這廁所我們都要放置清掃工具,做到三五天就清掃一次,還要放置便紙簍,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這改廁不只是把之前的土坑填平那么簡單,而是讓咱農村人徹底告別陋習,養成健康文明的新習慣。”蔣春卓告訴記者。
在鐵嶺縣,對于改建的廁所全部建立電子戶籍,以便動態掌握農村戶廁分布情況,同時在工程完成驗收后,形成詳細的驗收報告,并建立改廁村統計表、受益農戶統計表。“對于后期的維護,我們與建設方簽訂了合同,由對方為村民提供保修一年的承諾,一年后發生的維護費用則由農戶自行承擔。”李鳳滿告訴記者。
對于糞肥的處理,鐵嶺縣利用各村的環衛垃圾清掃員,定期進行噴藥殺毒。“來年開春,我們也想著能不能試點一下農戶+清運隊+合作社的模式,農戶有處理糞肥的需求,我們就讓清運隊來處理運輸,讓大型種植合作社統一處理利用,這樣百姓不用掏錢,還能多方受益。”沙山子村村支書馬文賢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