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隊伍。針對農村普遍存在村干部隊伍老齡化、農村人才匱乏等問題,江蘇泰州市姜堰區探索村后備干部培育路徑,公開選聘200名本土化見習村官,為鄉村振興積蓄力量。
2017年底,姜堰區啟動“雁陣培育計劃”,參照公務員招考模式,在本地戶籍的高校畢業生、本地鎮街機關站所編外人員,以及有志于農村基層工作的本土致富能人中海選見習村官,首批選招200名。他們平均年齡26歲,本科以上學歷占81%。三水街道西陸村見習村官、碩士研究生袁璐瑤原在南京一家公司上班,得知招考信息后,她毫不猶豫參加報考,“我想借此機會回家鄉做點實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黨委政府搭建平臺讓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農村,為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姜堰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孔令明說。
見習村官既要選好,更要用好。為此,區里“選育管用”同步推進,區委組織部出臺學習教育、創業培訓、導師結對、管理考核等制度,引導他們扎根農村、提升能力。
“以前從外地招來的大學生村官,除了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外,還由于缺少家鄉情結,真正留下來的不多。本土化選聘見習村官,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張甸鎮黨委書記李伯群介紹,鎮里通過集中封閉培訓、定向結對幫帶等方式,讓見習村官很快熟悉農村黨建、綜治信訪等專業知識;同時,安排他們到鎮組織、信訪、農經、招商等部門跟班學習,開闊眼界、增長才干。
健全的激勵關懷機制,是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姜堰區通過加大投入、提高待遇、增強崗位吸引力,讓見習村官引得進、留得住。見習村官實踐鍛煉期為一年,見習期滿后經考核合格正式聘用的,基本報酬和保險待遇參照村“兩委”正職標準執行,并由區、鎮財政予以統籌。此外,區里要求各鎮(街)黨工委將見習村官納入村后備干部培養,表現優秀的及時充實到村“兩委”班子。
“見習村官在推動創新創業、鄉風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展工作有聲有色。”溱潼鎮黨委書記李榮圣說,鎮里南寺村見習村官李輝創辦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帶動村里100多人從事電商,500多名留守婦女為電商配套服務,累計增收500多萬元。
不到一年時間,姜堰區見習村官已創辦產業項目27個,總投資700多萬元,帶動了不少農民到創業基地就業。“區里明年將再招100名見習村官,讓每個行政村有不少于兩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打造一支‘永久牌’村干部后備隊伍。”姜堰區委黨建辦主任蔣煒說。 (喬小軍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