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軍(右)向來訪的客商介紹茶葉
貴州省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很多年前就有專家說,這里是種植茶葉的寶地。然而,“茶葉雖好,卻沒變成寶。”村里有一片600畝的老茶園,長期受重糧食輕茶葉的思維影響,村民只種不管,一直沒有產生效益。
我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回到山平土肥的大屯村,看到鄉親們還在埋頭撿柴椏,靠著種一畝水稻收一籮米過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曾經出資16萬元,修建村小學,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
“紹軍,你為家鄉作了不小的貢獻,既有能力又務實,能不能回到村里干?”1998年,村書記強仁虎找到我,希望我回鄉創業,帶領鄉村們共同致富。作為全村第一個在外當上老板的我,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選擇回村發展。
我的目光首先投向那片老茶園,決心帶領鄉村們種茶。2003年,我當選村主任,對老書記說:“不搞好茶葉我就不當這個村主任!”多年的打工生涯讓我知道,必須抓出一個樣板茶園,才能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于是,我帶著村干部們整日泡在茶園中,鋤草、剪枝、施肥,讓老茶園煥發生機,同時吸引一些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中來。
2005年,大屯村同接壤的神仙廟等7個村合并為一個大村,土地面積擴大了7倍。我又被選為大村的村主任。2007年,石阡縣規劃在大屯及相鄰的村莊打造一個萬畝茶園。當時,種茶的阻力比較大,很多村民擔心光種茶不種糧食吃啥?我把村干部分成幾個工作組,一家一戶跑,發動黨員干部帶頭種茶。
老書記強仁虎把自家的5畝地改種茶葉,帶動了火石灣組村民種茶;強書記的前任周紹智,也響應號召帶頭種了3畝茶,帶動上掛塘組村民種茶。從2005年到2011年,石阡縣把零星的茶園整合打造成15300畝茶園,建成了龍塘省級現代高效生態苔茶示范園區。其中大屯村的1530畝茶園成為苔茶示范園區的核心區。在茶產業的引領下,實現硬化路組組通,危房、漏房改造全覆蓋,全村村民的生活品質得以改善提高。
無奈,好景不長。為推動茶產業更快發展,我們引進了浙江一家茶葉生產公司管茶制茶。由于企業管理不當,2014年至2015年,茶園兩年沒有采得一枚芽茶,企業被迫停產。茶園走到了“死亡”的邊緣,群眾也由種茶轉向“罵茶”。
那時候,有人建議我繼續到廣東去闖蕩。然而我怎么可能臨陣脫逃!我在村民大會上表態:“我要讓茶園復活!”
2015年,我放棄自家的養牛場,用家產抵押向信用社貸款260萬元,建起了大屯兆酆專業合作社,并于2016年募集資金965萬元,建成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讓村里的貧困戶和其他茶農都以入股茶園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共同經營。
妻子張金琴為此時常落淚,擔心我把多年的家產敗光了,擔心茶葉賣不出去咋對得住村里這么多人!我一面寬慰妻子,一面忙著為茶園“復活”找出路。2015年1月,我和妻子一起來到省農科院生物研究所,找到所長周玉峰求救,得到了研究所的技術扶持。茶葉開產了,妻子也有了信心,在合作社搭起彩鋼棚,把家搬到這里,一起加工茶葉。
2016年,不僅茶園實現了“復活”,園內還建成20多個茶葉育種基地和翠芽毛峰加工生產線,合作社成為全縣唯一進入貴州特色產業研究院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年產茶青50噸,生產名優茶3噸、大宗茶20噸,人均種茶增收2000元。
茶產業是“子孫產業”,要把它做大做強,人是最大的資源。為此,我經常聯系大屯村在外務工的村民,動員他們回村發展茶葉。48歲的柴幫文結束了26年的廣東打工生涯,回來后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合作社并擔任副理事長,把上掛塘組茶園打造成萬畝茶區的示范園。當兵復員的祝光明,毅然放棄外出創業,發展了63畝無花果作為園區支撐產業。
截至2018年底,大屯村種植茶園1530畝,發展蘋果桃100畝,無花果63畝,蜂糖李120畝,蔬菜種植200畝,肉牛養殖40頭。貧困戶通過茶園入股專業合作社,每年可享受分紅1796元,務工創收4000元。
接下來,我想擴大種茶面積500畝,讓土地變綠生金;提升茶葉品質,讓市場青睞石阡苔茶;讓合作社覆蓋全村所有貧困群眾,讓貧困戶子子孫孫享受種茶紅利,永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