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點數量、核驗貨品、談定樣式、加工打磨......嫻熟的動作一氣呵成,一個個綠松石在靈巧的指尖翻轉。5月13日一早,竹山縣麻家渡鎮羅家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羅虎夫婦在自家房屋改造而成的綠松石加工作坊里,忙著加工、拋光。不到30平米的作坊內,加工機械轟鳴作響,為初夏的早晨平添了許多熱鬧。
“這5顆綠松石是老客戶剛送來的,就快扒好了,桌子上那些是昨天沒做完的,今天得加緊做完交貨!”羅虎樂呵呵地說,這已經是他當天上午接手的第5單了。
今年34歲的羅虎是麻家渡鎮羅家坡村村民,如今和妻子陳咪在自家綠松石加工作坊里工作。盡管受疫情影響,綠松石行業不太好做,但羅虎夫婦二人在照顧老人和一雙兒女的前提下,還能保持日均200—400的收入。這在以前,是羅虎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羅虎父親走的早,他和哥哥全憑母親拉扯大。為貼補家用,他初中畢業后便出門打工,可輾轉多年,也沒掙到啥錢,眼看著鄉親們都陸續建起了小洋樓,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青年也紛紛成家立業,他卻孤身一人,一度陷入彷徨和迷茫。
羅虎創立的綠松石加工作坊全景
正當他一籌莫展時,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他的家里。2014年,因缺技術,羅虎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羅虎所在的羅家坡村是全國十星級文明創建發祥地,也是最早開采和加工綠松石的地方,許多村民通過開采、加工、銷售綠松石實現本地就業。通過實地了解并與羅虎多次交心談心,幫扶干部因地制宜,幫其制定了學習綠松石加工技藝和汽車駕駛技術為主的脫貧計劃。
說干就干,在村支兩委的牽線搭橋下,羅虎到鎮上綠松石店當起了學徒。
“剛開始什么都不懂,那些機器也使用不好。我就從最基本的學起,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晚上,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羅虎回憶道,“啟蒙晚,我就比別人多花時間鉆研;技術差,我就多找便宜的材料練習。雖然累,但是每月能掙到2000元左右,隨著技術的提升、加工質量也會提高,到時候收入肯定更高!”
慢慢地,羅虎熟練掌握了綠松石加工技術,還抽空考了駕照。不僅如此,還在學駕照時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就這樣,2016年,羅虎不僅脫了貧,還找到了另一半,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17年,隨著女兒的出生,羅虎明白,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他暗地決定要更加努力,多掙錢蓋棟新房,家里寬敞了,就可以單獨開設加工作坊,獨立接單,這樣能在家上班,不僅能賺更多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還能幫忙照顧家庭。
2018年初,羅虎拆舊建新,白天張羅著蓋房子,晚上加工綠松石,最忙的時候,每天只睡了4個小時。2018年底,3間2層的樓房內外裝飾一新,一家人喜氣洋洋的搬進了新房,還添置了一輛轎車。
如今,羅虎的加工作坊生意越來越好,小倆口忙不過來,還聘請了一名員工,每月按件支付工資。這下,羅虎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了其他鄉親就近就業。
“感謝黨和國家這么好的扶貧政策,讓我們能蓋新房、搬新家,我們一家還要更攢勁,把日子過的更好!”看著眼前寬敞明亮的小洋樓,羅虎激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