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馬道英脫貧了,家里還建了3間平房。讓她沒想到的是,幫她家脫貧的“竟然是個92年的娃娃”。
這個“娃娃”名叫張海波。2016年年底,24歲的張海波辭去了大城市的工作,成為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馬郢村的第一位創客。當時,他被馬郢村第一書記鐘宇“以夢為馬,召喚同樣的夢想者”的號召吸引,便來到馬郢村創立了“壹畦趣草莓”品牌。
如今,張海波在馬郢村擁有30畝草莓種植基地,發展了一條以草莓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條,也帶動了當地20多名貧困戶就業脫貧。
張海波至今還記得剛到馬郢村時看見的景象。他坐著小貨車行駛在滿是裂痕的水泥路上,顛簸不已。張海波下意識地抱緊了懷里的草莓,生怕被顛壞了。水泥路逐漸變成了泥巴路、石子路,路的兩邊歪歪斜斜地立著一座座圍著土墻的危房,一股破敗之氣撲面而來。
“長豐草莓在全國都很有名氣,馬郢村就屬于長豐縣,土壤也特別適合草莓的生長,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搞草莓種植呢?”張海波邊說邊遞給書記鐘宇幾顆草莓。鐘宇嘗完,便領著張海波來到了馬郢村一片田地附近,指著那片田問道:“你看看,這兒適不適合種草莓?”
經過幾天的細致考察,張海波有些遺憾地回復鐘宇:“田很合適,可我這邊資金跟不上。”鐘宇當時沉默了一會兒,只問了一句:“能帶動多少村民就業?”
經過鐘宇4個多月的努力,馬郢村的第一筆扶貧資金終于就位了。他立刻聯系了張海波,表示可以提供資金共建草莓大棚。張海波告訴記者:“雖然父母挺反對我去創業冒險,但我相信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小草莓就是這座橋梁。”
他選好址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訪周邊的貧苦戶、招募務工人員,馬道英便這樣結識了他。當時,馬道英的兒子在田里勞作時意外身亡,丈夫也因傷心過度而離世。連續的意外帶走了家中兩個主心骨,本就貧困的馬道英一家,生活更加艱難。
馬道英沒有主動和他談起自家的情況,但張海波已經從村民們口中聽說了。看到她那破敗但依然整潔的家,張海波知道這是個自強的女人。他決定,先讓馬道英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學習能力很強,工作完成度高,能干的也越來越多,工資待遇自然一年比一年好”。如今,馬道英一年凈收入五萬元左右,是原來的4倍,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馬道英雖然不善言辭,但卻用實際行動溫暖著張海波的心。家里的母雞下蛋了,馬道英時不時往張海波懷里塞幾個,張海波說:“她就把我當作自己的孩子看。”馬道英說:“我們真的很感謝這個娃娃,讓我們切實地富起來了。”像馬道英這樣的貧困戶,張海波依靠草莓種植、電商以及周邊產業帶動脫貧的有21戶。
“村民們感謝我,而我要感謝馬郢計劃。”張海波說,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地處皖中江淮分水嶺,曾經是省級貧困村,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僅2000多元。2015年,由楊廟鎮黨委政府主導,駐村扶貧工作隊、社區聯合愛心機構和個人一起發起了“馬郢計劃”,旨在架設一座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
張海波剛開始創業時,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不完善,大棚里沒水沒電,通往村外的路也非常崎嶇,草莓根本運不出去,“草莓是種很‘嬌貴’的水果,在運輸過程中受不得顛簸”。在馬郢計劃的支持下,村里不僅幫他們修了路、通了水電,還免去了冗雜的手續。
后來,張海波還曾遇到過一次資金問題,也是馬郢計劃提供的無息貸款幫他渡過了難關,鐘宇就是他的擔保人。“如果沒有這些資金,那些草莓只能爛在地里”。在馬郢計劃的幫助下,張海波發展出了一條完整的草莓產業鏈條,生產流程、盈利率也基本穩定下來。
如今,每當草莓成熟,都會有大量城市孩子來到馬郢村,跟村里的孩子一起采摘。張海波發現,城里娃不知道草莓是怎么來的,也不了解草莓的病蟲害,他就設計了一套課程,教孩子們了解草莓的生長周期,識別并治療病蟲害等。
他還建了一個草莓多功能園區,園區內增設了烘焙體驗,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動手,將采摘的草莓制作成草莓醬、草莓蛋糕。在增強孩子們動手能力的同時,這也為馬郢村引來了更多游客,把城市與鄉村真正連接到了一起。
張海波還搞起了電商。“城里人不可能每周都有時間來采摘,那我就提供配送服務,他們想吃農家的雞蛋、土雞,我就給村民發免費雞苗,養大了我再幫村民賣,讓每一個村民都可以憑勞動致富。”
作為馬郢“元老級”的創客,張海波目睹了馬郢的變化:一開始只有草莓產業,到后來有種梨子、種桃子、種葡萄、養西瓜、養龍蝦的……越來越多的青年創業者愿意在這里落戶。
71歲的邵羚生曾是教孩子們唱黃梅戲的志愿者,志愿活動結束后,她留在村里開了一家戲雅苑面館,為游客提供餐食的同時免費教孩子們學習戲曲。如今,馬郢社區成立了戲曲、馬術、陶藝、機器人等9個精選社團,有256名志愿者、120名常駐老師。豐富的課程不僅得到村里孩子的喜歡,還吸引城里的孩子來報名體驗。
5年間,馬郢村從“零游客”發展到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2019年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空心村”成了“網紅村”,很多人來到這里,做文創、陶器生意,開民宿、農家樂。
這些創業者、志愿者就像是一條條涌動的溪流,攪活了馬郢村這潭池水,使其煥發出活力。“村民都說,馬郢計劃更像一位守護者,幫助每一位創客突破難關、觸碰夢想、實現價值,也讓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有藝可學。”
張海波站在村口,看著腳下寬闊的柏油馬路、兩側新建的二層小樓,忽然意識到:“馬郢的變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