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服務為切入點,以農村產權“一平臺兩中心”項目建設為抓手,近年來,福建省晉江市創新一機連通、一網通辦、一站辦結、一體推進“四個一”工作機制,構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服務大數據平臺,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2021年晉江399個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突破20萬元,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5.23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增加讓更多老百姓得到實惠,農民人均純收入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前的21870元提高到改革后的27344元,提高25.03%。
創新村財收支“一機連通”機制
為解決村級小額資金收支不公開、不透明、不清晰和村集體資金“坐收坐支”等問題,2020年3月起,晉江市全面推行為村級財務收支改革量身定制的“村務卡”,用于支付5000元以下的小額支出。“村務卡”與村級財務專用手機綁定,從技術手段上解決村級備用金使用不規范問題。
財務手機“全覆蓋”。晉江統一為全市村級財務人員配備智能財務專用手機。專用手機連通“村務卡”、村集體銀行賬戶、收款二維碼,實現村級所有收支筆筆留痕,可查詢、可溯源。同時,推行村務專職工作者兼任報賬員制度,提升村級財務人員素質,全市村級報賬員平均年齡34.7歲,大中專以上學歷占比100%,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比64.6%,有效推動機制的執行落實。
財務收支“零現金”。村集體小額支出使用村務卡“刷卡支付”、專用手機“掃碼支付”,大額支出“轉賬支付”;村集體小額收入專用二維碼“掃碼收入”、大額收入“轉賬收入”,實現除慰問金外村級收支“零現金”,資金收支“日清月結”,杜絕收支結算不及時等問題,從機制上防范村級“微腐敗”。
創新三資管理“一網通辦”機制
推行村級財務集中網上管理。開發“晉江市農村集體產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軟件系統包括資產管理、股權交易、資產交易、財務監督、信用警示5個模塊,涵蓋對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智能化監管。在平臺財務模塊分別設立村(居)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組和村屬投資公司4個平行賬套,做到“應統盡統、應管盡管”,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無死角”。
推行集體資產資源網上公開。建立村級財務和集體資產資源網上公開平臺,將集體“三資”情況“曬”在陽光下,從根源上解決村級財務公開不及時、不透明,集體資源資產出租處置不規范等問題,“給群眾一個說法,還干部一個清白”。與去年同期相比,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信訪件總量下降68%。
試行村級財務資金網上報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深滬鎮試點開展村級財務資金網上報支,探索“手機報支、線上審批、電子對賬”的模式,形成村級財務收支結算的“閉合圈”。
創新項目管理“一站辦結”機制
推行“單一窗口”辦理。按照“事前服務提效、事中監管有力、事后運營規范”的工作要求,制定全閉環的村集體工程項目運營管理機制。19個鎮(街)在便民服務大廳設立面向村級建設工程審核的單一服務窗口,讓村級工程審核“最多跑一趟”。同時,全市統一建立村集體工程項目中介服務單位名錄庫,征集評定晉江市首批鄉村工匠110名,提高透明度。
建立“監察督促”機制。開發集村集體工程項目信息備案、招標現場實時監控、工程項目建設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管理系統,實行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工程項目相關信息可查詢可追溯,有效預防“肢解工程”“人情工程”。將規范村集體工程項目管理作為紀檢監察重點項目,依托“鄉鎮紀委+村級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鏈條,開展村集體工程項目“貼身”監管。
創新“議事決策”模式。在規范管理的同時,下放權限到鎮街一級,綜合評估村主干治理水平、村財收入水平、村集體工程建設數量以及村集體在集體“三資”監管方面的負面清單。適當放寬村級“四議兩公開”制度中重大資金使用的決策限額,“群眾點題、兩委議題、清單列表、民主決策”,集成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提高村級組織議事決策水平和凝聚力。
創新集體經濟“一體推進”機制
深化清產核資專項治理。分3個批次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著重梳理村集體賬外資源資產,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村集體“問題合同”和侵占集體資源資產行為,自2019年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以來,共清理出農村集體資源資產1961宗,總金額約289億元。共清理出問題合同1040份,非法占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111宗、17.36萬平方米,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基礎。
壓實抓鄉促村工作責任。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鎮(街道)黨委書記年度工作述職的重要內容,健全完善“月調度、季調研、抓重點、攻難點”工作機制,實施市領導掛鎮包村制度,探索出公司運作型、村企合作型、資源盤活型、服務創收型、產權調換型5大發展集體經濟模式。
加強資源整合拓寬渠道。導入“共享創業”理念,實施“鄉村共享驛站”項目建設,整合普惠金融、農產品出村入城、中介服務等資源,借助網格化治理模式將民生服務延伸到村到戶,與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現功能互補,擴展村一級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服務范圍,建成后預計每個驛站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5萬-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