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安徽滁州市定遠(yuǎn)縣西卅店鎮(zhèn)西南50華里,有一個叫幸福村的小山村。這一美麗的村名,并沒有掩蓋住這里的貧困相。三年前,這個村就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4人,貧困發(fā)生率高達(dá)18.1%,是當(dāng)?shù)赜忻氖〖壣疃蓉毨Т濉?/p>
村里有倆“倒霉蛋”
明明是出了名的窮村,可這里的村民竟然有些“小確幸”。這是咋回事呢?因為在這個村里還有兩個比他們更窮更悲催的“倒霉蛋”。
這兩個“倒霉蛋”名叫張書兵、張書同。兩人是堂兄弟,住門挨門,病兒也腳趕腳地纏上了這兄弟倆。2015年起,這兄弟倆先后患上了尿毒癥,每周要到縣醫(yī)院透析三次,家中的“頂梁柱”一倒,家底子本來就薄,如何架得住這樣的折騰,兄弟倆的家一下子都窮得透天照亮。兩個家庭也都陷入長期的困頓和不幸的漩渦之中。
大半輩子住在幸福村沒嘗到幸福是啥滋味,反倒得了一身“怪病”。為拔掉身上的窮根和病根,兄弟倆曾到街上找人算命,甚至按照算命先生提供的偏方治療了一段時間。錢花得不少,病情并沒見好,兩頂窮帽子仍然堅如磐石般地扣在兩兄弟頭上。
城里來了一幫“熱心漢”
2016年,這兄弟倆的困境同時被滁州市人社局的扶貧工作組盯上了,一起被確定為貧困戶,并成為市委書記的包保聯(lián)系戶,滁州市人社局作為幫扶責(zé)任單位。從那以后,市委書記把這兄弟倆當(dāng)成親戚一樣,一有空閑就來到村里看望他倆,問寒問暖問病情,出點子出辦法謀出路,市人社局則將兩家列入重點幫扶對象,給兩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兄弟倆的家離村村通還有五六里土路,需要轉(zhuǎn)拐好幾個路口,一般人都摸不到地方。由于市人社局扶貧干部經(jīng)常來他們家扶貧,次數(shù)多了,路兒順了,后來都是直奔家門。剛開始,不少村民還以為來人是他們兩家的親戚,都羨慕地說:這弟兄倆真是好福氣,攀上了城里好“親戚”。
脫貧絕不讓兩家“靠邊站”
這兄弟倆因病致貧的實際困難明擺著,如何讓兩家在脫貧致富的路上不掉隊?市人社局針對兩家具體情況精心制定了一套脫貧方案,等錢看病是當(dāng)務(wù)之急,那就從“兩不愁、三保障”政策開始抓起,先落實好兄弟倆的大病醫(yī)保。如今一提這事,兄弟倆都開心地笑了:“現(xiàn)在吃藥治療都能報銷,自家只花很少一部分。”醫(yī)療有了保障后,市人社局又根據(jù)兄弟倆的具體情況,為他倆量身定制一套精準(zhǔn)脫貧幫扶計劃:張書兵兒子外出務(wù)工,夫妻倆在家養(yǎng)了15畝魚。縣里為他妻子提供了一個農(nóng)村保潔公益性崗位,幫助村部打掃打掃衛(wèi)生,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補(bǔ)貼家用。
聽說張書同的女兒在外地務(wù)工,不能照顧家庭,收入又一般,市委書記當(dāng)即拍板:“滁州的發(fā)展越來越好,好企業(yè)、大企業(yè)也越來越多,我們來幫她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歡迎她回到家鄉(xiāng)就業(yè),這樣既能照顧家庭,也能提高收入。”市委書記拍板的這件事,市人社部門正在積極幫助對接中。
話分兩頭,在人社部門使足勁幫扶的同時,這張家兩兄弟也很爭氣,他們沒有躺在“受助床”上睡大覺,而是想通過養(yǎng)殖龍蝦走出一條致富路。市人社局聽了這個想法后,當(dāng)即與當(dāng)?shù)乜萍季趾娃r(nóng)委溝通,為他們提供蝦苗以及養(yǎng)殖技術(shù)與政策支持。去年,張書同家培育的小龍蝦上市,當(dāng)季就收入近2萬元。定點幫扶外,市人社局還投入5萬元資金幫助該村改善貧困戶的居住環(huán)境。張書兵、張書同兩家人也將院子打了地坪,告別了使用多年的簡陋旱廁,用上了水沖廁所。
2018年底,定遠(yuǎn)縣在全市率先申請摘去貧困縣帽子。在脫貧人員花名冊里,“張書兵”“張書同”兩個名字赫然在列。最近市人社局幫扶人員到幸福村回訪,這兄弟倆精神振奮,與初見時判若兩人,他們拉著幫扶人員的手,滿眼的感激:“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和人社局幫忙,拔了我們的病根與窮根,我們兩家哪能脫得了貧過得上好日子?感謝你們讓幸福村走上了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