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蘭陵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耕地面積達160多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過百萬畝,有“山東南菜園”美譽,常年有30多萬人在外從事蔬菜運銷等相關工作。推動鄉村振興既面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難題,也擁有在外人才和蔬菜產業人才優勢。如何適應發展需要,打造鄉村振興的人才高地,引領蘭陵鄉村全面振興?
“群雁高飛頭雁領,鄉村振興靠人才?!迸R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說,“蘭陵牢牢抓住人才振興這一關鍵,2018年起推進以頭雁、歸雁、鴻雁和雁陣為主要內容的‘四雁工程’,著力構建‘物質激勵+臺階激勵+精神激勵’的正向激勵機制和長效引導體系,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大展才華、大顯身手?!?/p>
一年多的堅持下來,蘭陵鄉村漸成“眾雁成林”發展態勢,并帶動各類資本、技術、管理、信息等資源要素下鄉,帶領眾多鄉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振興路徑。截至目前,蘭陵已累計投入2600余萬元,選拔和培養“頭雁”50名、“歸雁”46名、“鴻雁”100名、“雁陣”139個,帶動社會資本投資10.2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400余元。
實施“頭雁工程”,建強鄉村人才“主心骨”
日前,第六屆蘭陵菜博會成功舉行,主場地就在該縣的一個村——卞莊街道代村。如今的代村,無處不訴說著美麗和殷實。然而,20年前,這里卻以“亂圈亂建、村‘兩委’癱瘓、村集體負債百萬”而聞名。1999年,31歲的王傳喜毅然回村挑起重擔。如今,昔日的“散亂窮”村變身為遠近聞名的樣板村:先后榮獲“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村鎮”等稱號;王傳喜也獲得“時代楷模”“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并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蘭陵縣委副書記劉波坦言,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蘭陵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是以“頭雁工程”為統領,把村黨組織書記培育作為首要環節來抓,實行“重選拔、嚴管理,重實績、嚴考核,重激勵、嚴約束”,瞄準選育用管,解決突出問題。
選人育人方面,明確“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既將優秀現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復退軍人等優秀人才納入選人范圍,還要求每三年公開選拔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表現突出的優先提拔任用。創新激勵方面,在確定村黨組織書記年工資性收入不低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兩倍的基礎上,發放任職年限補貼并繳納養老保險;對獲評市級及以上優秀的,由縣財政參照副科級干部工資標準發放報酬;招錄鄉鎮機關公務員等,拿出不少于20%的名額面向村黨組織書記選拔。監督管理方面,村黨組織書記由縣委組織部和鄉鎮黨委雙重管理,鄉鎮黨委與村黨組織書記一月一談話、一季一點評;村級黨組織年度考核評定為二星級黨組織及以下的,由縣委組織部談話提醒,鄉鎮黨委重點幫扶;連續兩年被評為二星級黨組織及以下的,堅決進行調整。
實施“歸雁工程”,推動在外人才“鳳還巢”
2018年秋,礦坑鎮湖子峪村波瀾乍起,在外奔波十幾年的“80后”李金鵬選擇了回鄉創業:“原先,人少了,村空了,每次回來都覺得不舒服。這幾年,先是脫貧攻堅,后是鄉村振興,這片讓我魂牽夢縈的故土迎來了生機和希望,縣里又實施‘歸雁工程’,對我們返鄉創業有激勵政策,更讓我下定了決心。”
如今,在村頭近千畝的山嶺薄地上,李金鵬帶領鄉親建設的平歐大榛子示范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已通,承載希望的苗木已將根系扎牢……
“30多萬在外人員,是蘭陵獨特的人才資源和寶貴財富。為充分激發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熱情,蘭陵按照精準引才、產業聚才、服務留才的要求,實施‘歸雁工程’,引導在外人才帶動資金、技術、信息等反哺農村,為加快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眲⒉ㄕf。
據介紹,蘭陵建立了在外高層次人才數據庫,計劃3年內吸引400名具備一定創業基礎、有回鄉發展實體經濟意愿的外出能人,以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田園綜合體、發展農村電商等形式回鄉發展實體經濟。對此,蘭陵突出特色高效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農產品倉儲物流業、生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等重點方向,從政策、資金、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同時,規劃建設了“歸雁人才”創業園和創業中心,讓更多歸雁人才“拎包入駐”,并優化社會保障等相關服務,切實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實施“鴻雁工程”,盤活用好農村“土專家”
郭軍見,蘭陵縣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名土生土長的蘭陵農民,卻在蘭陵蔬菜轉型升級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建成蔬菜集約化育苗工廠,年育苗1億株以上;總結制定的7F標準化管理技術,讓社員“輕輕松松種好棚,簡簡單單多賣錢”,開設了100多家村級服務站;建設成年交易量上億公斤的蔬菜批發市場一處,累計培育種植大戶6000余戶,輻射菜農兩萬余戶。
“像郭軍見這樣的本土人才,在蘭陵初步統計有2000多人,如何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蘭陵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健銘說,“對此,蘭陵實施‘鴻雁工程’,在儲備人才、開發人才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出臺系統激勵政策,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為其在鄉村干事創業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從2018年起,蘭陵每年面向本縣的本土人才,通過個人申請、村居上報、鄉鎮初審、部門聯審等程序,每年選拔100名優秀“鴻雁人才”,實行崗位管理,由縣政府發放每人每年5000元的津貼。利用兩處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和10處“農民田間學校”,投資1.5億元實施蘭陵新農人培訓中心項目,每年培育新型農民2000人以上。
為了讓本土人才能有用武之地,蘭陵根據個人意愿,將優秀人才列為黨組織重點培養對象,安排具備條件的本土人才到書記助理、主任助理或村民小組長等崗位進行鍛煉。每年舉辦“鴻雁人才”技藝技能大賽、“十強鴻雁”選樹等工作,給予一次性獎勵1萬元;對本土人才領辦各類“鴻雁”協會并發揮突出作用的,每年給予1萬元工作經費。
實施“雁陣工程”,演好人才振興“大合唱”
蘭陵縣副縣長劉志軍介紹,與“頭雁”“歸雁”“鴻雁”三個工程不同,“雁陣工程”重在培育和提升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改變其單打獨斗的局面,讓這支隊伍在推動農業結構、生產、經營和組織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以示范性合作組織發展為當前重點。蘭陵重點支持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財務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合作組織。對當年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一次性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3萬元的扶持資金;推廣“黨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對該類合作社被評為省級以上規范化合作社的,在享受補貼政策的同時,再一次性給予5萬元的獎勵;以推動規?;彝マr場發展為重要抓手。蘭陵重點支持有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有固定的經營管理場所和規范的管理制度,經營規模相當于普通農戶10倍-15倍的經營主體。對當年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場,一次性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1萬元的扶持資金。鼓勵地域相近、經營范圍相似的家庭農場集群化發展,建立家庭農場聯盟,配套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推動各類主體集聚式發展。蘭陵鼓勵各類主體開展聯合開發、股份合作、聯產聯營等,對新引進的投資1億元以上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一次性給予投資額2%的獎勵,并在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