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村一年半,張繼梁這個“80后”瘦了40多斤,皮膚也變得黑黝黝的。而他所在的山東省成武縣汶上集鎮牛張樓村,也不再是當初那個“無村班子、無辦公場所、無村集體收入”的省定貧困村。全村整體脫貧,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青少年宮、新民廣場等設施,改造危房近2000平方米,新修道路3600米,村集體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
這些變化,都要從山東省教育廳青年干部張繼梁2018年2月7日來到這里說起。當時,山東省委組織部首批遴選了50位省直機關干部,下派到省定貧困村任職村黨支部書記,任期最少兩年,直到完成“村‘兩委’班子健全、集體收入來源穩定、村莊穩定脫貧”等任務為止。
“張書記是俺家的大恩人。”村民周樂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患有慢性病,無力承擔危房改造自籌資金部分,張繼梁了解情況后,多方籌措資金為其改造60平方米的危房。
類似的扶危濟困故事,張繼梁進村后不知干了多少。在他的努力下,全村77戶貧困戶已于2018年底整體脫貧。“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增收、股金分紅、保障托底等措施,全村都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然而,要根治這片土地上的貧困,不能僅滿足于‘收入上達了標’。”張繼梁說。
在張繼梁主導下,一份基礎教育整體提升計劃和一份為貧困家庭量身定制的“教育扶貧方案”,在牛張樓村開展實施。
張繼梁經過多方籌款,推進建設了牛張樓村幼兒園和鄉村青少年宮。在張繼梁的幫扶方案中,有針對貧困戶子女上學方面的學費減免、助學金補貼等內容,有根據孩子性格特點和成績制定的成長計劃,還有針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培訓提升方案。“貧困戶有了一技之長,孩子能夠接受優質教育,就有了徹底改變家庭面貌的可能,這才是擺脫貧困的長久之計。”張繼梁說。
在大伙兒最看重的產業扶貧舉措上,張繼梁很謹慎,理出了“三步走”的思路:首先,保障扶貧資金的預期收益,讓村集體有穩定收入,有干事創業、扶貧扶弱的能力;其次,對準備選定的扶貧項目,先派本村村民過去學習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等;最后,在“控制規模、成立組織、對接市場”的基礎上,把產業項目引進來。
在他的努力下,牛張樓村將首批產業幫扶資金投向了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保證村集體每年有8萬-10萬元的運轉經費。2019年,第二批60萬元資金,由鎮政府整合投入到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由壽光一家公司統一運營,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僅提供保底10%的年度分紅,還鼓勵農戶承包大棚,從事種植生產,產量達標后就有分紅,產量越多,分紅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