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唐宗秀(右二)和老伴兒陳德印(右三)一邊打理著精品民宿小院里的花草,一邊和游客交流。今年5月,駱駝灣村民宿旅游項目正式運營,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唐宗秀和老伴兒都有了新工作—— 一個做景區保潔,一個負責管護花草。村民不僅可以享有打工增收的機會,將來還可參與分紅。 記者 趙海江攝
編者按 深情暖燕趙,重托催奮進。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知之深、愛之切,黨的十八大以來7次視察河北,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河北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干部群眾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成為燕趙兒女心中的幸福記憶,鼓舞著我們牢記囑托,奔跑追夢。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本報記者奔赴我省多地,以蹲點調研方式回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地方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的典型,憶當年事,訪當事人,看新變化,生動展示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深厚的人民情懷,真實反映當地和有關單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實際舉措和喜人變化,以進一步激勵全省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實干奮進,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
今日起,本報開設“重溫囑托看變化”欄目,集中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高山蘋果樹如傘如塔,枝頭綴滿喜人的果實;菌菇大棚內歡聲笑語,剛剛采摘的筐筐香菇正裝車待運。沿著新修的柏油路向前,青磚灰瓦、精巧別致的小山村映入記者眼簾——金秋時節的駱駝灣村,清新美麗、生機盎然。
誰能想到,7年前,這個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村莊還是房屋破舊,道路崎嶇難行,被窮困束縛的人們神情茫然。
2013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程驅車300多公里,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看望困難群眾。在這里,他提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里,他鼓勵大家:“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而今,在這片土地上,過上了好日子的人們,想念總書記、感恩總書記——
總書記在俺家炕上盤腿坐
今年72歲的顧寶青,永遠忘不了習近平總書記掀簾進屋時臉上那親切的笑容。
那是2012年12月30日。她和老伴兒唐榮斌,在自己家中接待了總書記。
“前一天,山里剛下了雪,地上積著一指厚的雪。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頂風踏雪到我們這偏僻的小山村來了。”顧寶青說。
當時的駱駝灣村,全村608口人中,428人為貧困人口。觸目所見,黃泥石頭的房屋低矮破舊,有的山墻還裂著大口子。冬閑時節,9點多鐘很多山里人家還沒有吃早飯。
“總書記一掀門簾從外面進來了。天冷,老唐趕緊把地上的火盆搬到炕上,想讓總書記暖和暖和。總書記見我們上了炕,也跟著脫鞋上了炕。老唐問總書記:會盤腿嗎?總書記笑著說:那試試吧。說著真的很麻利地盤起了腿。”顧寶青說到這兒,笑了。
那時的唐榮斌家真是寒酸:三間屋子里一盤土炕占去半間,沖門擺放著一個柜子,桌子上擺放著一臺老式電視機。因為房間狹小,一些家什就雜亂地擺放在墻角、地上。
“總書記問我們老兩口,多大歲數了?家里幾口人?吃得怎么樣?能不能吃上水?”
“印象最深的是,當聽說老唐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平時需要吃藥時,總書記還特地拿起桌子上的小藥瓶仔細看了看。臨行,總書記又問老唐有什么愿望?當得知老唐想把房子翻蓋一下時,習近平總書記環顧四周,若有所思地說:‘可不,你這房子也有六七十年了,是該翻蓋了。’”顧寶青回憶道。
久病的唐榮斌已于去年冬天去世,顧寶青現已住進一棟新建的二層小樓。
“你看現在這新房子,門窗斷橋鋁加雙層真空玻璃,還裝了空氣源熱泵地暖。老唐也在新居里享受了幾年,他常對我說,這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咱們帶來的福!一輩了忘不了總書記!”顧寶青告訴記者。
住進新房的不僅僅是唐榮斌一家人。自2015年起,阜平縣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先后出臺系列優惠政策推動農村危舊住房改造。如今,駱駝灣村277戶人家,一戶不落地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村里變化大的還有道路。過去村里全是一米多寬的小窄道,高低不平,七扭八歪,豬圈、雞窩、廁所氣味嗆鼻,你再看看現在,不僅村里干凈整潔,各家各戶也弄得跟小花園似的。”顧寶青笑著說。
站在唐家二層樓上舉目四望,寬闊的道路連接山上山下,一座座黃墻青瓦的新房鱗次櫛比,新開張的超市、飯館一家連一家……
記者采訪時,恰遇從山西祁縣歸來的原駱駝灣村民任志明一家。今年84歲的任志明,數年前因為窮困舉家遷離駱駝灣,如今歸來,感慨萬分:“一點過去的樣子也看不出了。房子都重建了,路也修得好,關鍵是人們的精神狀態好,笑容都是發自內心的。阜平脫貧攻堅真是變化大。”
總書記每家每戶問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駱駝灣走訪時,每一戶都問得特別仔細,除了吃穿住用,最關心的就是老百姓的家庭收入情況,每戶都問收入來源有哪些。”曾一路跟隨習近平總書記入戶走訪的原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潤金說。
距離唐榮斌家不遠的唐宗秀家,鋪著地磚的院落里,月季、串紅、繡球花……依墻擺放的十幾種盆栽鮮花開得正艷。
“當時我剛在唐榮斌家門口與總書記握了手,突然有人喊:‘唐宗秀,總書記到你們家豁拉口(胡同口)了。’我就趕緊往前走,因為村里的道不好,我扶著總書記進了家門。”唐宗秀回憶著說。
“總書記走進屋里,也沒顧忌干不干凈就直接坐了下來。還說我的口音像山西話,特別親切。”性格開朗的唐宗秀笑著說,“總書記問我種了幾畝地、糧食夠吃不夠吃、養豬了沒有,家庭生活怎么樣,主要收入靠什么。我說,就是在山上種點地。沒想到,我說的這些,總書記都記在心上了。”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溝深駱駝灣。”顧潤金說,駱駝灣窮,窮在靠天吃飯的自然條件上,窮在缺乏致富門路。但總書記鼓勵我們說:“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時,提出要‘堅定信心,找對路子’。旅游業就是我們根據村里情況確定的發展路子。”現任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說。
今年5月,由阜平縣阜裕公司與駱駝灣村聯合打造的民宿旅游項目正式運營。“項目由阜裕公司統一經營,村里占一定的股份。村民不僅可以享受打工機會,未來還可參與分紅。”顧瑞利介紹。
“我們的民宿旅游開業后可火了,日均接待游客500人。”說起今年以來村里的新變化,唐宗秀興奮難抑。
“我和老伴兒也有了新工作,一個做景區保潔,一個負責管護花草。”
“4畝土地流轉金每年4000元,養老金每人每月108元,兩人打工每人每月2100元。家里活錢兒不斷。”唐宗秀喜滋滋地說。
在駱駝灣村,除了旅游業,阜平縣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的扶貧思路,精準實施的兩大扶貧產業食用菌和高山蘋果,也發展得很好。村中75個食用菌大棚無一閑置,村民或自己租種,或在棚內打工;散布在山間的350畝高山蘋果,今年80%果樹已經掛果。
“誰能想到,還是那片山,過去人們的收入就是在山上種點地,你看現在,處處有崗位,人人能掙錢。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駱駝灣人均年收入只有950元,2017年人均達到4000元,正式脫貧,2018年更是達到11239元,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致富。”駐村第一書記劉華格感慨道。
“關鍵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劉華格說,剛駐村時,當她走在街上,人們紛紛上前拉住她問的是:“俺家為啥不是貧困戶啊?”“我為啥不能吃低保啊?”現在,人們圍住她說的是:“別人都有活兒干,給我也找個活吧。”如今,“不能等靠要,要靠雙手干”已成為村民的共識。
干群擰成一股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7年時光,改變的不只是駱駝灣村,還有相距3公里的顧家臺村。
走進顧家臺村村民顧成虎家,寬敞明亮的客廳里,墻上懸掛著習近平總書記與他拉家常的照片,新房屋、新家具、新陳設,過去的窮困面貌蹤影全無,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時,看到我穿的棉襖左袖口破了,就摸著袖口問我還有沒有新衣服,臨走特意叮囑隨行人員給我送來一件棉大衣。總書記告訴我,日子會好起來的。”回憶起7年前的情景,顧成虎眼含淚花。
“現在,日子真是好了。拿顧家臺來講,不僅村里拓寬了道路、改造了旱廁、安裝了路燈,老百姓更是住房有保障,吃喝不用愁,住院能報銷——原來村里人得了大病,誰敢去醫院啊,只能在家挨著。從2016年起,阜平全縣60歲以上參合人員縣域內住院合規費用100%報銷。有位鄰居因患腦血栓到縣醫院住院一周,自己僅掏了幾十元的路費和飯費。再也不會因病返貧了。”說到這些,顧成虎臉上綻放出由衷的笑容。
綠樹掩映的村中心小廣場上,老人孩童,或坐、或跑,怡然自得。廣場邊上一處平房院落的小會議室內,十幾把木凳擺放整齊,仍是當年模樣,這里是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座談會的地方。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聽了我們的發言后,他鼓勵我們說,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總書記還教給我們工作方法,他說,要原原本本把黨的政策落實好,認認真真地把情況摸清楚。囑咐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當時參加座談會的原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顧叔軍說。
“顧家臺村在2017年實現了整體脫貧,我們正在謀劃下一步發展,村里也制定了新的三年和五年規劃,爭取2020年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現任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向記者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離開村子時滿懷期待地說,希望早日聽到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好消息。”陳國說,“我們特別想對總書記說,山里的鄉親們脫貧了,期待著您抽空再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