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到農村基層采訪,聽說了這么一件事。
一個貧困村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自然條件較好,上級派專家實地考察后,動員家家戶戶種植甜杏。俗話說,“桃三杏四”,杏樹四年掛果,村民經過幾年的精心養護,好不容易等到了杏子成熟。
可萬萬沒想到,村民期盼已久的“致富果”卻命運多舛:甜杏剛下樹就滯銷,3毛錢一斤都沒人要。原來這個品種的杏子在市場上早已經不吃香,價格賣不上去,加之當地處于深山,運輸成本很高,導致收購商不愿進山來收。眼睜睜看著甜杏爛在樹上,村民氣得揮刀砍樹。更嚴重的后果是,經過這一番打擊,村民喪失了發展新產業的信心,說啥也不肯再嘗試別的致富項目了:“咱就是土里刨食的命,就該老老實實種糧。”
眼下,脫貧攻堅戰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各地盡銳出戰、積極發展扶貧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但需注意的是,產業扶貧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切不可無視市場風險,拍腦袋決策。那樣,對群眾不僅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