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建德市航頭鎮溪沿村里,黨員干部幫助花農一起分揀鮮花。
寧文武攝
河南汝陽縣駐村第一書記(前右)日前引導貧困戶種植羊肚菌。
康紅軍攝
核心閱讀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今天本版推出專題報道,探討如何讓廣大鄉村干部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用好一個人 激勵一大片
本報記者 江 琳
【鏡頭】
最近,云南大姚縣灣碧鄉因白發而“火”的“80后”鄉黨委書記李忠凱,已通過縣政協副主席的任前公示。崗位變了,責任不變。這不,一大早,李忠凱就和鄉干部一頭扎進高坪子村,“現在全鄉就差楊家箐、支倮箐、大橋灣3個村民小組的路沒通,春節前,咱們一定得把最后三四里路修通,這樣彝族老根的核桃、花椒就能賣出去了!”李忠凱充滿憧憬,“一定得干好,不能辜負組織信任。”
憑實績提拔干部,李忠凱僅是近期云南楚雄州同批提拔的12名干部中的1名。這批干部中,有9名干部獲2018年度省級、州級表彰,另3名干部實績也受到肯定。對于被提拔,他們都有相似感受:“工作雖苦也累,但組織給加油鼓勁,感到動力十足。”
【手記】
最近在調研采訪時,好幾個地方黨委主要負責人談到,不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仍有許多“臘子口”待征服,更有諸多“硬骨頭”要啃下,需要一大批有闖勁、敢擔當的干部一往無前、沖鋒陷陣。
對干部最大的激勵是正確用人導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記者了解到,2018年,云南全省有830名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因實績突出獲得提拔。既獎優、也懲劣,去年一年,云南也有150名推動脫貧工作不力、不勝任現職的干部被調整,其中還包括9名州市縣黨政正職,這在當地引發不小震動,“縣委書記工作不力,被調整只能當個副局長,沒想到!”“能者上、庸者下”的諸多實例在云南不僅樹立了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更激發出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據記者觀察,“事業為上,以事擇人”的選拔導向正在各地得到落實。在福建,一批勇擔急難險重任務的基層干部沖破“天花板”被提拔重用,這正源于當地把項目一線表現作為干部選拔使用的重要標準;在江蘇泰州,有“蝸牛獎”鞭撻懶政、“駿馬獎”激勵實干,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依據……讓敢于擔當者得重用,讓碌碌無為者受警醒,各地選人用人風向標旗幟鮮明,激勵著廣大干部銳意進取、擔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