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在鄉情館了解鄉賢事跡。
7月2日下午,楊文華正在村史館整理資料,30多個小學生一起涌了進來?!皸顮敔敚裉炖^續給我們講課?!薄昂煤煤?!大家來看,這個是魚罩,專門用來捉魚的;這是住房壘墻用的土腳模子……”
這是發生在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朱堆村村史館的一幕。村史館陳列的老物件多達2000多件,這些老物件都是“中國好人”“臨澤鎮最美鄉賢”楊文華多年收集的。談起建館初衷,楊文華指了指館內墻壁上六個大字——存史、資政、育人。
臨澤鎮是全國重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年來,該鎮組織開展“薦鄉賢·留鄉愁”活動,給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一股活力。活動注重“以德為先”與“群眾公認”統一、“代表性”與“全面性”結合、“薦鄉賢”與“留鄉愁”同步,在本地勞動模范、道德模范、成功人士、致富能手、三八紅旗手、優秀教師、優秀醫生中廣泛推薦,并派專人深入到28個村(社區),征求鄉賢推薦人選所在地干群的意見,經鎮黨委擴大會研究后,以村(社區)為單位公示7天,最終確定了180位鄉賢,年齡從30歲到90歲不等。
為發揮鄉賢作用,臨澤鎮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邀請鄉賢進校園、進社區、進庭院,講道德、講感悟、講實踐,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程德銀多次到小學、中學,講述烽火歲月的故事,引導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薛北村老支書薛潤華退休后成立調解室,在調解鄰里糾紛、拆遷矛盾中發揮了不少作用。同時,該鎮還建立了“鄉賢微信群”,及時傳遞招商信息,分享好人事跡,用家鄉的點滴變化把鄉賢凝聚在一起。
該鎮還編印了《臨澤當代鄉賢錄》,建設了“臨澤鄉情館”,開展“憶鄉愁”書畫作品展等,鄉情館成為該鎮留住鄉愁、守望鄉情的重要場所,受到當地干群和鄉賢們的好評。